创新模式 引领湖南“油茶热”
12月12日,坐落在常宁宜阳工业走廊内的中粮江山油茶产业园正式试投产。其年加工10万吨茶籽油的加工产能引来众多省内外客商云集。看着晶莹透亮的茶油,闻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村民们喜笑颜开。他们说,自己与产业园如同是一个大家庭,因为这些茶油的色、香、味也凝聚了他们的汗水。而此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和谐共赢的发展画卷。
“湖南的‘油茶热’是从常宁掀起来的!”省林业厅副厅长唐苗生多次赶赴常宁考察、调研油茶产业,他对常宁的油茶发展情有独钟、盛赞有加。
油茶产业劲头足、发展快,得益于常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作保障,探索出四种油茶开发新路子,吸引了大批企业和个体户发展油茶产业。
公司租赁经营。在一些人口少、油茶林多的地方,引进大公司从事油茶规模开发经营。湖南江山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油茶新品种示范基地辖荫田镇的白马、红阳、红星、丛堡、太冲五个行政村,总面积1.3万亩。由该公司租赁经营,经营期限50年。公司直接与土地所有者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以租金形式支付土地承包款。租赁土地3万亩,现已成片造林2万亩。
企业+农户联合经营。鼓励农户以地入股,与油茶开发企业共同经营,企业与农户签订油茶籽定向保底收购协议,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开发模式。湖南大三湘茶油科技公司在西岭镇平安村与600余户农民签约,平均每户入股土地近5亩,现已垦复油茶老林1000余亩,新造2000余亩,平安村山地现已基本披绿。江山生态公司在盐湖镇玄塘村开发的万亩移民油茶示范基地,当地农户以土地入股,明确收益期间利润三七分成。
专业合作社经营。秉着“乡村引导、入社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民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西岭镇桐江村原油茶林由于分散管护问题,油茶效益低下,1亩油茶林仅产茶油3—5公斤,森林防火无人管理,导致油茶林损毁严重。去年10月,由村支部书记徐三山和其他村干部牵头,桐江村318户村民以油茶林作价入股,成立了常宁市第一家油茶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对全村3000亩油茶林进行垦复、采摘、加工和销售,通过统一经营管理,油茶效益大幅提高。去年每亩油茶林产茶油15公斤以上,入股社员户均纯收入5600多元。
大户承包经营。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度快的地方,常宁市委、市政府确认林地权属后,促使油茶林向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户主流转,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大户兴建油茶林基地,充分发挥经营者在发展油茶产业中的辐射、示范和带头作用。荫田镇衡市村返乡大户刘福宏经营油茶林1600余亩,实行精细化管理,利用机械化作业,对当地林农起到示范作用。据统计,目前全市经营200亩以上的油茶大户有302户。
多样化的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基地分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林权从静态的资本转化为动态的活力。油茶产业犹如一股股热浪,在常宁掀起。
延伸产业链条 集成油茶品牌效应
“欢迎各界朋友到常宁走一走、看一看,领略常宁油茶的种文化、榨文化、食文化、用文化、游文化……”在12月5日召开的2012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常宁市市长周正雄向社会各界发出真诚的邀请。
“如今,到常宁来,既有得吃还有得看、有得玩。”周正雄颇为骄傲地说,现在,人们一提到油茶就能想到常宁。“油茶产业链得到延伸,品牌效应已经初显,常宁因油茶而声名远播。”
品牌就是效益。为了提高常宁油茶的影响力,常宁市在做品牌上可谓下足了功夫。
2011年,常宁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签订油茶产业合作协议,开发系列茶油产品。不久前试产的中粮·江山油茶产业园,建设年产2万吨(一期)冷榨茶油的生产线,打造“福临门”茶油品牌。
在产业定位上,常宁市力争把中粮常宁茶油加工厂列入国家林业局油茶实验工厂,为全国的茶油加工提供示范。“那时候,常宁将打造成全国茶油贸易中心,在粮油市场中能掌握十足的话语权。”常宁市委副书记李涛对未来市场充满愿景。
品牌塑造不仅体现在榨油上,常宁的油茶产业已经辐射多个行业,形成新的品牌。2008年、2009年,常宁市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向世人伸出了“油茶枝”,实现了油茶与文化、旅游、科技、市场、政府职能“五大嫁接”。并且先后承办湖南省林业产业发展暨油茶生产现场会、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
常宁还将油茶与旅游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引进台湾田野休闲公司在罗桥建设油茶文化旅游风情园,将油茶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建立全国第一家油茶文化旅游景区;正在启动的国家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圃项目建设;即将启动中国油茶博物馆建设。即将建成的油茶批发大市场,也将成为全国茶油商品的集散地。
与此同时,常宁还大力实施“科技兴油”。开展校市合作,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协作关系,开办油茶高效培育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尹伟伦、周宏灏前来传经授宝。建设了油茶科技园、优质苗木培育基地、采穗圃,为油茶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示范。油茶可持续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也在常宁建立试验基地。种苗培育技术日趋成熟,每年可提供优质油茶种苗300万株。
如今,不论是政界还是商界,只要一提到油茶产业,必定能让人想到常宁油茶。
既是青山又是金山 油茶成了“摇钱树”
随着茶油的营养价值不断得到人们认同,价格一路看涨,成为市场新宠。经过常宁市几年时间的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已经“开花结果”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不再是只投入无回报,渐渐显现出它独有的经济魅力。
2011年,常宁市油茶林实现丰产,茶油产量为4660吨,油茶产值突破5亿元。油茶产区的40万人,人均增收1250元,茶农尝到了油茶给他们带来的切实甜头。常宁市林业局负责人风趣地形容:油茶山已经变成常宁老百姓的“金山”,油茶林变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油茶树也成了老百姓的“摇钱树”。
“明年也肯定是一个丰产年呀!嘿嘿!”12月9日,常宁市大堡乡一位70多岁的刘大爷,扛上锄头来到自家油茶林察看。刘大爷说自家的油茶林不多,才100多株苗子,全是自己种的。因为才种下两年多,油茶树要等到明年才能挂果。看着喜人的茶花,闻着阵阵花香,刘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常宁市林业局负责人告诉我们,刘大爷已经70多岁了,可却还要栽种油茶,是因为“油茶经济”这个词汇在很多老百姓心中已根深蒂固。
“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涌进一堆人,个个找你要苗子。”唐华国回忆起往年开春时节林业局门口的景象仍记忆犹新。
去年春节刚过,烟州镇毛院村的郑厚银夫妇来到常宁市林业局,要求免费提供油茶苗木。郑厚银夫妻两人都有残疾,但依然对种植油茶热忱满怀。他们说:“种植油茶,有奔头!”
今年上半年,坐落于蓬塘乡的一个油茶公司在种植了大面积的油茶林后,欲在山边种植几棵桂花树。就在拖拉机将桂花树苗拖进村时,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拦住了拖拉机的去路。“这山租给你们是用来种油茶树的,不能种桂花树!”无奈之下,拖拉机只得无功而返。
越来越多的留守家庭看到了油茶的利益,也有越来越多的在外务工人员看到了油茶的潜力,还有越来越多在外创业的老板,看懂了油茶的经济。这两年,常宁市数百名在外创业人员回乡租地种植油茶林,荫田镇衡市村的刘明湖从广州赶回来,种了400多亩;柏坊镇荆林村的唐小文从云南赶回来,也种了400多亩……油茶带来的收益增加,极大地刺激了农户参与油茶发展的积极性,大家纷纷重拾锄头,上山“刨金”。
短短几年,常宁市种植油茶200亩以上的农户就突破300户,安置返乡农民工5000余人,转移农民工达4万余人。
铺青叠翠、流光溢彩的油茶林暗香阵阵,白花朵朵。茶花在冬日的斜阳中轻轻摇曳,扛着锄头归家的农户迈着轻盈的步伐,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站在油茶树下,闻着茶花四溢的清香、听着农户们欢快的曲子。虽然寒意逼人,却有一种温暖油然而生,这种温暖应该是来自“找对发展路子”的农户那欢快的曲子。这是油茶助农奔小康的致富曲。
推荐阅读:
湖南新化县“光头山”披上绿装
黑龙江:泰来治沙模式打造全新生态产品
浙江:常山“创森”不让林农望路心寒
安徽:黄山“产业生态一体化”发展 推动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