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国利(左)在冬枣大棚指导枣农技术管理
在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有一位被当地群众交口称赞的林业技术员,他20多年扎根基层,默默耕耘,一心扑在林业技术推广事业上,把自己的青春与智慧献给了家乡的百姓。他就是小泊头镇林业站原站长、副镇长刘国利。
不懈追求破盐碱地造林难题
刘国利是土生土长的无棣人,1988年从无棣县职业中专林果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小泊头林业站工作,后参加了中央农广校函授学习,1992年又到山东农业大学进修学习一年,这些为他做好林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1993年他担任小泊头镇林业站站长。
每年春季、秋冬季造林,刘国利都要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到工地进行造林技术指导与检查整地挖穴质量,由于常年在田野里奔波,每年要穿烂五六双鞋。2008年春季,刘国利在新海路绿色通道施工现场指导造林工作,多日的劳累,他晕倒在了工地上。大家急忙把他送到镇卫生院,输了两瓶液刚好一点儿,他又跑回了工地。他说:“现在正是植树造林的大忙季节,我哪里休息得住。”
2009年春季,他家中盖房,因忙于植树造林,家中盖房的事都是他爱人操持。到了上梁、盖顶时,要鸣鞭炮庆贺,还要招待客人,爱人想让他请一天假,在家主持起屋,他却说:“现在是植树造林最忙的时候,我咋能在家盖房呢?还是你在家主持吧。”多年来,刘国利就是这样一心扑在造林绿化和科技推广事业中。
无棣县濒临渤海,土地多盐碱,淡水资源贫乏,造林立地条件差,可谓“年年栽树不见树”。为突破造林成活率低的瓶颈,小泊头镇率先实施了一系列绿化工程,采取挖沟筑台、平整土地、蓄淡压碱,改善立地条件;实行返租倒包、拍卖等政策解决资金和管理问题,近几年来,植树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在小泊头镇的示范带动下,无棣县也全面掀起了林业会战高潮,自2008年至2012年连续夺得全市造林绿化”五连冠”。能取得这么好的造林成绩,刘国利功不可没。
科技兴枣致富一方百姓
无棣县是著名的“中国枣乡”,为让众乡亲依托枣业致富,多年来,刘国利为推广普及枣树管理技术倾尽了心血。
针对小泊头镇枣树资源多、管理水平低的现状,刘国利带领广大枣农大力实施枣树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技术推广网络。他在原枣业技术顾问团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小泊头镇枣业协会”和5个村级枣业协会,2009年又注册成立了5个枣业专业合作社。同时他还在全镇52个村分别配备了一名枣业科技副主任,建立了8处病虫测报站,落实金丝小枣、冬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650亩。
为普及枣树管理技术,他带领林业站的同志采取集中分片、室内现场等多种形式,加大枣业标准化管理培训力度,为每户培训一名明白人。很多时候他都是顶烈日、冒风雪,在街头、地头为枣农传授枣树管理技术。
在开展《大棚冬枣提前成熟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中,刘国利为观察冬枣的物候特点,有时候在大棚里一呆就是好几天,甚至顾不上吃喝和休息。他采用早春给冬枣树扣棚,促进冬枣树早发育生长,提前冬枣的物候期,使冬枣提前成熟,通过3年的试验,这一技术获得成功,很快在小泊头镇10多个村推广。自2008年开始,全镇冬枣大棚发展到126个,仅此一项全镇冬枣年增收1000多万元。
边学边干不断超越自我
多年来,刘国利都是边学边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不仅向书本学习,更多的是向专家学习。他先后与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河北省沧州市农科院枣树专家建立协作合作关系,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他引进的“金丝四号”枣,已形成规模化栽培,引进的圆铃金丝、脆枣品种正在进行中试。刘国利还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表了大量的科技论文和科普文章,对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与服务本领发挥了很大作用。
20多年来,刘国利在乡村、在田野、在枣园不停地奔波忙碌着。2004年、2007年他被山东省人事厅、财政厅、林业厅评为“山东省第五、第六批优秀乡镇林业技术员”;2007年被山东省人事厅、林业厅荣记“三等功”;2007年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省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2008年被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山东省优秀科普员”称号;从2006年至2012年连续7年被县委、县政府荣记“三等功”。如今已提升为副镇长的刘国利仍然在科技推广的事业中不懈地追求与奉献着。
推荐阅读:
山东:花卉市场遇冷 花农转型谋变局
安徽太湖:北中镇“愚公”绿化万亩荒山
护林员金恒星:把山守好才对得起良心
湖南岳阳:85岁朱再保再捐奖金保护洞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