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铸生态品牌 造绿色家园
来源:大众日报 2013/1/8 13:52:37
整环境 提素质
塑造幸福滨州新风貌
“一步规划到位,分步推进落实”。新一轮“林水会战”打响以来,滨州全市上下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建立了“市级领导包县区、部门帮扶、定期通报、申报验收”的推进机制,各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局面。
乡村生态示范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优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坚持规划先行,既强调规划的长远性、前瞻性,又充分考虑规划的特色性,体现乡村特点,努力实现“一批村庄上水平、一批村庄上台阶、一批村庄变面貌”。2012年底,全市农村环境整治清理“三大堆”5737处,设立垃圾处理场所70处,村庄植树15.4万株,新修、改造道路16.7万平方米,建设活动场地4.1万平方米,安置路灯1197盏。据统计,全市已投入整治资金1.48亿元,其中,各县区投入9319.3万元,市、县(区)直帮扶部门到位资金达到5478万元。
铸品牌 创名牌
农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转型
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示范工程,就是要在新阶段的“林水会战”中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积极培植高效生态农业新亮点,全力做好“农业转型”的文章。
市委、市政府清醒地看到,当前滨州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怎样加快?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加快构筑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把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滨州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缺少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类企业,在领办农产品基地、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不够突出、带动能力不强。必须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核心,重点扶持高效生态型、与农民紧密结合型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协会+产业+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形成一产支撑、二产转化、三产带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滨州市集中做大做强4个国家级、53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建设了71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50个重点特色园区。
重规划 巧运筹
统筹推进路域绿色生态景观带
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工作重点,是对高速路、国省道和各县(区)通往市区主干道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区域进行综合开发治理。以道路为纲领,充分整合“林水会战”、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各方面资源,统筹推进路域绿色生态景观带、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组团式商贸物流区、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生态水系和环卫管理体系建设。
整合资源、统筹推进,是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特点和要旨,在整个“林水会战”体系中起着提纲挈领的战略作用。按照“沿路定位、带状开发、综合治理、组团发展”的总体要求,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着重统筹推进路域绿色生态景观带、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组团式园林型商贸物流区、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生态水系和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体系建设。其中,加快路域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被列为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重点工作。根据规划,将利用五年时间沿长深高速两侧5公里,与高效生态农业紧密结合,科学布局水、渠、路、桥等相关设施,建设30万亩的综合农业开发项目。目前,路域生态示范工程重点实施的205、220国道等24条主干道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经有条不紊展开,突出抓15个路域物流项目和3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争沿途乡镇、村居和商贸物流区的“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100%。
整合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力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重要方面。滨州在工程推进中特别强调了规划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引领作用,要求以县(区)或乡镇为单位,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紧密结合,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有机衔接,超前谋划,统筹考虑,片区为主,分步实施。其中,“城中村”、“城边村”合村并点建社区的,纳入城市规划;“镇中村”、“镇边村”、“园中村”合村并点建社区的,纳入小城镇规划;其他村庄合村并点建社区的,综合考虑,科学选址。优化生态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诉求。在具体工作中,各社区特别加强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一般性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向提供农业科技、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拓展,积极探索市场化便民服务的新途径,逐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小城镇联系工农、连接城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战场,因此成为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关键环节。乡镇党委、政府是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直接组织者和责任者。通过建立完善激励奖惩制度,形成褒扬先进、鞭策后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好乡镇龙头作用,是确保路域生态示范工程工作扎实推进的关键。各级把小城镇作为吸纳农民就业、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重要载体,重点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不断增强城镇对推进路域生态示范工程的带动能力。
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各县选择一个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的乡镇,作为市里“扩权强镇”试点,通过直接放权或委托等方式,赋予试点乡镇更多自主权,充分发挥其对周边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各有关乡镇积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不断增强基层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能力,为小城镇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下大力气改变小城镇面貌,创造整洁有序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发展产业经济,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发展,积极培植农业主导产业。遵循着“立足经济基础宜于产业发展,立足城镇特色宜于保留传统文化,立足功能超前宜于长远布局,立足城乡一体化宜于社会事业统筹,立足农民市民化宜于人口聚集”的原则,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田园风光的特色城镇正不断涌现。
推荐阅读:
湖北:大树种在木桶里 襄阳竖起全国最大“移动森林”
福建:连城构建兰花种植基地 带领兰农共走致富路
广西挖掘培育大明山文化品牌 建设百里环城森林生态圈
福建三明:青山绿水间崛起生态工贸区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