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良种成为东营盐碱地造林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宋尚平 任双喜 2013/1/8 14:39:35
盐碱地绿化是世界性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山东省东营市的做法是丰富造林的生态类型和植物物种,大力选育与繁殖耐盐碱林木良种。
近年来,东营市紧紧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建设现代林业示范市为目标,结合全市实施的“三网”绿化、沿海防护林、生态万亩林场等林业建设,积极从国内外引进、汇集、选育耐盐碱树种,创造了盐碱地绿化的奇迹。
加强科研院所建设。东营市组建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着重整合林业科研力量,创造与提高技术优势,进行耐盐植物的研究。目前,全市承担、参与国家、省和市耐盐植物研究项目12项;积极争取省林业局的支持,在东营市设立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东营分院,专门开展盐碱地改良造林和耐盐树种选育、培育研究。建院以来,已累计承担国家、省级项目26项,取得“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研究”、“ 耐盐碱植物引进筛选及其配套技术”等10多项科研成果,技术推广12万亩;积极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科技协作,开展联合攻关。
强化科研载体建设。东营市对现有科研基地集约经营,精心建设,力求发挥最大效益。目前,东营已建成山东省林科院东营分院基地、东营市苗圃基地和珍果园基地共640亩,收集引进耐盐树种种质20余科、160余种;通过宣传鼓励、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指导、带动社会力量参与耐盐植物的引进、培育,社会育苗逾3万亩,其中,东营长河林业公司成立黄河三角洲耐盐植物研究所,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500亩耐盐植物研究基地;东营三明林业公司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了耐盐碱杨树的引进、繁育;河口区、利津县、垦利县、广饶县也结合各自实际,建示范园、树立样板苗圃,积极做好耐盐植物科研载体建设;以林网、路网、水网“三网”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环城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耐盐植物研究成果。
加大产业研发力度。东营市不断加强耐盐碱林木种苗引进繁育工作,截至目前,耐盐植物育苗圃有200多家、3万余亩,年出圃各类苗木2900多万株,年产值1亿余元;加强耐盐品种的商品林建设,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倡导、支持发展耐盐碱杨、金银花、沙柳、竹柳等商品林,引导群众转变经营观念,提升经营水平,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发展壮大林业产业;不断加强耐盐品种的生物质能源林建设。当前,东营市通过开展中央财政资金林业推广项目—柽柳新品种选育,建设生物质能源林示范林1000亩,辐射、带动发展10万余亩。
截至目前,东营市共完成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耐盐碱植物引进筛选及其配套技术”、“高效速生杨新品种及栽培技术”、“不良立地造林配套技术”等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高效速生杨新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绒毛白蜡优良无性系引进培育及产业化开发研究》项目获得山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柽柳引种与新品种选育研究》获三等奖,探索出条台田、盲管、竖井、暗管、条田风车等6种盐碱地改良造林模式,引进、选育出了东柽一、二号,园蜡一、二号,以及“冬红”欧洲白蜡、J172柳、耐盐碱杨、杜梨、金银花、沙柳等160多个耐盐优良品种,并在“三网”绿化、生态林场、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绿化成本,加快了绿化步伐,促进了东营林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利用网络经营 市场全面开花——记浙江绍兴海青花木场
关注国家政策带来绿色财富—记南京溧水姚家庄石楠苗圃
黑龙江伊春:告别“红松故事”扮靓“红松故乡”
山东滨州:铸生态品牌 造绿色家园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