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路——一手工业化,一手城镇化
锡林郭勒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煤炭、石油、锗等矿产储量极为丰富,独特的资源禀赋,使锡盟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011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锡林郭勒煤电基地建设,建立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这为锡林郭勒盟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强劲东风。
依托政策和资源优势,锡林郭勒盟委、行署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规划了保护环境,集中布局,规模开发,循环利用的产业布局,决定重点建设锡林浩特一个主中心,二连浩特、多伦两个副中心城市,突出延伸煤—电—化工、煤—电—冶金、煤—电—新型材料等3条产业链,着力培育绿色食品、现代能源、新型化工、有色冶金、文化旅游等5大特色支柱产业。由此,锡盟吹响了进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打响了推动城镇化的攻坚战。
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正是基于对工业化、城镇化互促互进的深刻认识,锡盟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重视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全力推进信息化、农牧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用1%的土地集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保护99%草原生态”是锡盟近年叫得最响的口号。“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进工业园区”,这样做既节约了土地成本,又很好地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一举两得。
以正蓝旗上都电厂为例,该厂占地不到2平方公里,但投产后每年可向当地缴纳5亿元的税金。而2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牧户十分之一的草场面积。
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带动了城镇化、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农牧民转移搭建了巨大的平台。“十一五”期间,全盟新增城镇人口13.3万人,城镇化率由45%提高到56%。更为重要的是,工业化提升了锡盟实力,也增强了各旗县市的实力。
预计到“十二五”末,锡盟可实现原煤产能3亿吨、外送电力3000万千瓦、用电负荷300万千瓦、化工产品800万吨、有色金属100万吨这一“33381”的宏伟目标。
发展之本——民生优先,和谐文明
“2012年锡盟地方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就高达131.4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78.1%。充分体现了锡盟民生优先的理念。”刘俊臣说。
锡盟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2012年,锡盟解决了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5万多人,投资12亿元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884套,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居住问题。
敖力召是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的低保户。今年63岁的她,一年前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出租房,搬进了50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宽敞明亮的廉租房,过上了崭新的生活。如今,提起居所的变迁,敖力召老人连连感叹赶上了政府的好政策:“我现在感觉幸福得不得了,原先住的是土房子,每到下雨时垒得挺高的台阶都能灌进水来。现在好了,住进了热乎乎的楼房,这辈子值了!”
据悉,锡盟13个旗县市(区)早已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建立了城乡大病救助“爱心工程”,每年筹集资金3000万元,用于患大病困难群众的救治;全盟所有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
锡盟还在已经实现蒙语授课15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从今年春季开始,全面实行汉语授课12年免费教育,对具有锡盟户籍未考入高等院校的高中阶段毕业生实行2年免费职业教育。
2012年冬,罕见的大雪将锡盟再一次“全覆盖”,许多地方封路封屋。有的旗县组织马队挨家挨户巡逻,有的旗县干部全部出动接送学生回家……
针对农牧民牛羊冻死和草料困缺的问题,盟委、行署决定拿出3亿元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进行储草棚和牲畜暖棚建设,实现户户有储草棚和牲畜暖棚。
这些琐事小事,让老百姓交口称赞。锡林浩特一位老大爷对记者说,“党和政府的这些做法,做到我们心坎里了!”
推荐阅读:
内蒙古乌拉盖:草原上崛起的宜居新城
江苏:如皋绿园 品质化之路越走越宽
河南:宜阳县莲庄苗圃基地生态 社会效益喜人
江苏盐城林业经济发展快 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9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