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造林模范宝力德·巴特尔:为了那最初的乐土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2013/4/27 17:06:06
已过不惑之年的宝力德·巴特尔是生在森林、长在森林的蒙古族汉子,在林中生活了半辈子,他待红花尔基的每一棵树都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自从放下手中的斧锯,成为一名营林人员,他如释重负:“这么多年,我终于能全心全意为这片森林服务了。”然而,眼看着越来越严重的沙化给美丽的草原带来严重威胁,宝力德·巴特尔带着一家6口人从2001年起开始自费治沙,到如今共栽树十余万株,是红花尔基响当当的治沙造林模范。
森林,生我养我的家
巴特尔的父母是红花尔基林业局巴日图林场的老职工。1971年,巴特尔出生在林场的一顶帐篷里。茂密的森林从一开始就走进巴特尔幼小的内心世界:春天,早早盛开杜鹃花的树林是巴特尔的伊甸园;夏天,满山的野果是巴特尔和伙伴们解馋的最好零食;秋天,红蘑、木耳都是巴特尔喜爱的秋菜,森林就是他的乐土。
高中毕业后,巴特尔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成为一名青工。一些同学不愿意到生产一线,整天找关系,就想调到林业局上班。而习惯了松树油子味道的巴特尔,却好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每天和老工人一起学到了很多东西。
那时候的林业生产主要是伐木,技术要求很高,包括打好安全道,放好迎门树,对好上下茬,留好木头锯口之间的距离等,虽然工作有过困难和危险,巴特尔还是坚持了下来,并很快成为单位的生产能手、伐木状元。那是国家需要木材的时候,伐木多少就意味着奉献多少。巴特尔苦练伐木本领,每年的采伐量都在4000立方米左右。30年的工作积累,他伐的木材有10多万立方米。每天早出晚归地生产,看着堆积如山的木材运输下山,巴特尔特别有成就感。
回报,从植树开始
但是,随着采伐木材的增多,巴特尔钟爱的这片森林的生态条件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原来林子里厚厚的苔藓变稀了,清澈的小溪干涸了,连最常见的野果也少了。当年低洼地的森林被皆伐后,地表就发生了变化,每个树墩都成了孤零零的土包,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个无法平复的坟包,就是栽树也无法成活。在巴特尔心里,最爱的大森林应该是活力无限的,应该是永远美丽富饶的,看着森林一天天因为太多像他一样的伐木工而变“瘦弱”,巴特尔心里真是说不出有多难受,手里的斧锯都变得沉重了。
天保工程实施以前,林区的木材生产也是和植树造林相结合的,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少,植树效果不明显,一些造林单位把植树当作应付任务,成活率也就很难保证。巴特尔却把一次次植树当作回报大山的一项重要使命。植树的时候天还很冷,因为是防火期,工地不能用火,他就吃冰冷的馒头、咸菜。每次刨树坑,他都是在凌晨露水多的时候,在山里走几步,裤子就湿透了,贴在腿上凉得彻骨。草地上蚊子多,常常像轰炸机一样围着人转,巴特尔一边刨坑一边打蚊子,脸上、脖子上的包还是一层层肿起来,后来,手打到的地方,血粘在脸上一片一片,巴特尔也没有退缩。
一次,巴特尔生病,让大儿子替他去植树,那次植树的位置很远,要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才能到,大儿子就悄悄把领来的树苗给扔了,在外面转悠了一天,回来虚报情况。第二天,巴特尔不放心,亲自去植树现场检查,发现苗木栽植得稀稀落落,大部分树坑还都空着,他气得把孩子狠狠批评了一顿,自己又一棵棵认认真真重新种好。
改善生态,积蓄都搭进去也愿意
巴特尔栽树从不忽悠,在他心里,每一棵树都是他默默还给大山的一份情意。巴特尔觉得这么多年向森林索取得太多了,他要用栽树的方式,一点点弥补给森林母亲。
为了改善家乡的生态状况,从2001年起,巴特尔拿出自己的积蓄,开始自费治沙造林。造林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大,但是见效慢,巴特尔把工资全部投入治沙造林,也因此遭到全家人的埋怨。但是性格倔强的巴特尔没有妥协,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他的绿色梦。时间长了,家人知道拗不过他,也慢慢开始理解他、支持他。
如今,就连72岁的老母亲也在为他的绿色梦忙碌着。为了来年顺利造林,老母亲带着孩子们每年冬天就要把网围栏拉好。巴特尔看到全家人支持自己的举动很欣慰,但每次见到孩子们被冷风吹红的小脸蛋,见到全家人省吃俭用供自己植树,总是在夜里悄悄抹眼泪。有时候,为了完成造林进度,他甚至把孩子们上学的费用都挤占了。在同笔者多次交谈中,这个七尺硬汉眼圈红过,也哽咽过……
在漫长而艰辛的治沙造林路上,巴特尔觉得亏欠亲人很多很多。然而他却以非同一般的胆识和毅力坚持了12年,累计投入120多万元,自费造林15000亩,围封治理荒沙3万亩,成为红花尔基地区治沙造林的典范。
推荐阅读:
江苏南京:一批花店试水电商谋出路
江苏:常熟税官与花农面对面解读涉农惠农政策
山西:曲沃县农民发明植物吊蔓装置
河南:郑州育苗工救活被判死刑珍贵树种 工作已经30年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