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黑龙江:于海波种树 让村民有了“摇钱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5版  作者:李建平  2013/8/26 15:20:36

雨后初霁,繁荣西山显得更加绿意盎然,生机勃勃。54岁的于海波用手轻轻拍落树叶上的雨滴,像爱抚自己儿子的头发。“可别小看了这些树,它不仅让环境变好了,还让乡亲们有钱了,这可是俺们的‘摇钱树’”。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带的黑龙江省龙江县,风沙大、干旱少雨、土地沙化严重,曾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建设重点县。

“你看现在这儿像披了绿毯子似的,当年可全是荒石山。”站在龙江县鲁河乡繁荣西山山顶,全国优秀护林员、鲁河护林队队长于海波用手指着远处的几个山头说:“十几年前这些地方杂草都不长,春天刮风山下村子就漫天沙土,有些老百姓扛不住就搬走了。”

痛则思变。2004年,于海波和乡亲们开始在山上种植樟子松,那是颇为艰难的创业过程。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叩石垦壤。于海波回忆说,要在石头山上种树,必须要先挖坑填土,整地时常规的铁锹、铁铲根本挖不动,人们就拿起铁钎,抡起大锤,抄起大镐;山上没有土,人们就到山下背;水车上不了山,人们就用肩担、手提。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数千亩樟子松林奇迹般地出现在繁荣西山上。

山上有树了,新问题又出现了。一天早晨,于海波去寻山,心痛地发现30多棵小树苗被羊啃食了,更糟的是牧羊人还和护林员打起了“游击”,常在清晨或夜晚来这里放羊。于是,于海波和同事展开24小时巡山护林,经常披着棉被,在山上一待就是一宿。

看着越来越绿的山头,于海波和乡亲们又有了新想法:如何让生态林变成经济林。2006年,在政府支持下,当地开始进行樟子松与红松嫁接推广示范。“红松经济效益明显,但在本地难成活,樟子松容易栽种,但经济效益差,两者结合后就有了‘摇钱树’”。

于海波解释说,樟子松与红松嫁接后浑身上下都是宝,松树塔和松花粉直接销售,市场价格较高;松树叶磨成粉可制成具有养生美容功效的松针茶、松针米等产品;红松木材是樟子松木材价格的4倍。“当初没想到种树能种出这么大经济效益,未来这里千亩林地一年收入可能达几千万。”说起十几年后进入丰产期的林木,于海波满脸笑意。

“十一五”以来,龙江县共完成工程造林28.8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85万亩,北方寒地果树经济林3.6万亩,红松生态经济林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去年突破70亿斤大关,成为全省产粮大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8年的4120元提高到2012年的10139元。

在一组组令人激动的数字背后,还有更多的“于海波”在默默地耕耘和奉献着……

推荐阅读:

安徽安庆:史小潮从“毁山大王”到造林大户

养花达人刘洪岱:30年种植花卉达百余种

福建惠安:陈丽英盐碱滩上造林千亩

吉林通化:农民丁德胜植树造林 堪称“造林愚公”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