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陕西汉阴:绿色经济 彰显魅力

来源:陕西传媒网  2013/8/29 11:41:20

盛夏七月。汉阴县月河工业园区一派火热的场面:秦园科技机器轰鸣、盛发魔芋尽吐豪气、博瑞特光伏建设昼夜兼程……

生产线上“变魔术”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汉阴县月河工业园区的秦园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在原料存放区,秸秆、玉米芯、稻草、锯末等农作物“废弃物”堆积成山;加工车间,工人们忙碌地将这些“废弃物”装袋、封口;点种车间,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杏鲍菇菌种小生命。

经过装瓶、点种,在工厂化温室里生长,这些农作物的废弃料被有效利用,一朵朵白云般的杏鲍菇就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了。进去的是废弃物,出来时是美味的杏鲍菇,简直就像变魔术一般。公司负责人吴伟生说,时下公司每天生产1.5万袋杏鲍菇菌棒,出产4.5吨鲜菇。秸秆、锯末等农产品废弃物在长过杏鲍菇后,还能为当地农户进行二次利用种植双鲍菇,种过双鲍菇后三次利用做有机肥,不仅实现了废物零排放,也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汉阴县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理念,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开发、区域循环式发展,探索出三次产业互动共生、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路子。

现代农业“谱新篇”

在民康生态园里,水嫩嫩的瓜果、肉墩墩的灵芝、鸟语花香的生态餐厅令人大开眼界。生态园老总谢民介绍,公司以城关镇五一村为核心,流转土地1000亩,形成了以蔬菜、瓜果种植、养殖、苗木、花卉、生态观光园为一体的循环经济链,效益很好。

汉阴县近年来积极构建以生态产业链、产品链、废物利用链为主线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格局。两大循环体系加速推进绿色发展。一是依托雨润、秦龙、凉水泉等生猪、大鲵养殖龙头企业,利用全县1.2万口沼气池,大力推行“畜―沼―菜”、“畜―沼―果”、“禽―沼―鱼”的种养结合模式,形成农业内部的有机循环。二是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种、养、加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循环。依托无公害粮、油、菜种植基地和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发挥物流园区优势,推进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初步形成了畜禽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畜产品产业链。

目前,月河现代农业园区入驻企业37家、专业合作社17个。园区内6个品牌通过富硒认证,19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在“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下,带动园区群众人均增收1700元。

绿色旅游显活力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让汉阴逐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连续8年举办油菜花节,成功引进75个项目,引进资金27亿元。凤堰古梯田被省水利厅授予“省级水利风景区”,并在今年西洽会上成功签约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龙岭、大兴旅游村采取的“政府+协会+农户”农家乐培育模式,在全市交流推广。全县35万亩经济林果、3万亩茶园,为规模开发旅游商品、丰富游客体验奠定了基础。同时,形成“乡村休闲看凤堰古梯田,人文览胜去三沈纪念馆”两大品牌。

汉阴全力建设“湖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县城,重点打造一河两岸精品工程,形成了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和谐美景。深入实施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生态县、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丹治二期、汉江综合整治、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2.2%,循环发展的生态屏障得到加强,人居环境不断美化。

推荐阅读:

桐庐:唱响绿色经济主旋律

山东乐陵:林业产业化助推生态经济“双赢”

山西孝义: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甘肃:小苗木正在成为榆中县农民的“绿色银行”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