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优势罗田打造金字招牌
70.2%的森林覆盖率,罗田“家底”殷实;坐落大别山核心景区,罗田独具优势。集合实力与优势,这座位于湖北的县城如今又多了一份“名气”,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产业,罗田成功了打造一张张新名片,成为闻名全国的板栗之乡、甜柿之乡和野生兰花之乡……
科技提升产业效益
支撑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效益,罗田科技先行,专业乡、特色村、富裕户几乎遍及全县。在有关科技院校的长期指导下,罗田先后完成了板栗、甜柿等20多项课题研究。其中,降低板栗空苞率等9项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选育推广良种4个,制定罗田板栗、罗田甜柿等8个省级地方标准。
罗田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方针,建立健全了以林业部门为骨干,以合作社和大户为基层单元的县、乡、村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坚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培训果农超过10万人次,出版科技书籍20多种,拍摄科教片25集。
科技,让一大批林农圆了致富梦。目前全县年收入过100万元的农户有6户,过10万元的农户达4722户。罗田还获得了“全国绿色小康县”荣誉称号。
龙头带动集群发展
罗田在打造板栗、甜柿、中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产业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壮大了一批林业产业化企业。目前,全县共有林业企业65家,进驻2011年成立的湖北现代林业罗田绿色科技产业园的规模企业达28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际质量技术体系认证企业7家,获自营出口权企业5家。拥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9个,湖北省名牌产品12个。全县林业企业年创产值32亿元。
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基地的建设,企业与栗农签约联建的板栗基地超过20万亩,与此同时,县政府加大投入,每年出资500万元用于扶持栗园管理和无公害、有机等栽培。为扩大柿单宁生产,相关企业与柿农签订年收购合同1万吨,联建基地1.5万亩。订单经济促进了产业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并催生了75家林果专业合作组织。
文化打造产业品牌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为培育和弘扬罗田板栗、甜柿等底蕰深厚的林业生态文化,着力提升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罗田通过连续举办板栗科技节、甜柿文化节、大别山生态旅游节等活动,创办罗田板栗科技文化馆、甜柿旅游观光园等生态文化景观,创作老少皆知的“打板栗”、“甜柿熟了”等11首乡土民歌,创办了覆盖10万栗农的“栗信通”手机资讯服务平台,使板栗文化、甜柿文化不断繁荣、升级。
目前,罗田县已拥有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板栗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罗田板栗”品牌价值达15.19亿元,位居湖北省首位;全县板栗产品商标26个。“罗田板栗”、“罗田甜柿”品牌成为推介罗田的金字招牌和魅力名片。
天山南北瓜果飘香
产业仅仅有规模,不一定意味着在同行业中能拥有话语权。然而,把产业做专做精,却一定能引领行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新疆“三措并举”,实现了林果业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快速增长,天山南北“果色生香”。2012年,新疆果品总产值达300多亿元,谱写了林果业发展的华美篇章。
高标准示范催动产业规模扩张
1万多名农民技术骨干服务于田间地头,1万多名林果业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人员活跃在农村,一批标准化生产与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新疆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动真格、下真功,引导果业发展逐步扩张。
创建高标准示范基地,需要科技的引领。他们打破行业界限,从自治区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聘请20位林果业首席专家,制定栽培技术规程,推广丰产栽培技术,启动100多项课题研究和推广项目。目前,自治区建成各类高标准示范基地800多个。
与此同时,引导农民科学确立栽植密度,改造低产果园,有计划培训林果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150多万人次,为“村村都有高标准示范基地,每亩都是优质丰产果园”提供了保障。
近两年来,新疆还在果业保障措施上使力,投入防控体系建设资金1亿多元,建成了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预报网络和低温冻害综合防御体系,强化了对有害生物、低温冻害和大风沙尘的综合防控,推进了高标准示范基地顺利进行。
走出走进战略促农民增收致富
林果基地发展起来了,如何让果变成“钱”?新疆推进林果产品“走出去”和“走进去”战略。“走出去”战略,重点加快林果业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林果产品外销平台,提高了市场开拓能力。目前,全自治区有林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200个,10多万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林果产品流通市场。
从2006年起,自治区先后在乌鲁木齐和广州举办各类林果产品博览交易会8次,与国内外客商、企业家等签订经贸合作项目545个,签约资金320亿元。通过举办中国新疆林果业发展高峰论坛,不断提高新疆林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推进外销平台建设。
2012年,在林果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上,启动“走进去”战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成都等地筹建林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创建电子商务网络平台,支持企业强化物流配送,做大做强外销平台,实现线上线下销售,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2012年,新疆农民来自林果业的收入人均1100元,在一些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市,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都来自林果业。
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林果业
为了把林果业做大做强,新疆大力实施品牌名牌发展战略,推进特色林果业逐步走上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
近年来,新疆编制《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市场指导目录》,建立了林果产品可追溯体系,鼓励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加快绿色、有机和生态健康果品基地建设,打造优质精品示范园区,积极创建外向型产业基地。
目前,“库尔勒香梨”等5种林果产品及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吐鲁番葡萄”等32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阿克苏红枣”等44种产品成为“新疆著名商标”。无公害、绿色、有机和生态健康果品基地达250万亩;出口注册登记果园878个、近100万亩。
现在的新疆,2000万亩林果与周边的防护林联成一体,形成了十分壮观的森林景观,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点、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亮点、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农村长治久安的着力点。
鼎力集团“酿造”甜蜜事业
“鼎力枣农合作社”在山东鼎鼎有名,因为它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山东鼎力枣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创建的。以枣深加工产品为主导产业的鼎力集团,不仅促进了当地枣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带动了6万户农民走上富裕之路,深受当地百姓赞扬。
科技突破奠定发展基础
近年来,鼎力集团内外兼修,不断加大枣深加工项目建设力度,提高技术开发的硬件设施和水平,培育发展核心技术,增强集团技术实力。
集团先后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山东省各类技术创新、科研项目。集团金丝小枣综合利用项目和小枣多糖、环磷酸腺苷生物提取项目被鉴定为“综合提取加工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使红枣的综合利用率从过去的60%提高到100%。红枣多糖和环磷酸腺苷成为集团打入国际市场的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
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大幅度提高,鼎力集团的年红枣加工能力达6万多吨,有效解决了当地枣农卖枣难、枣价低的问题,对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专业合作社拉动枣产业发展
合作社成为连接企业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既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从源头上为企业产品原料供应提供了可靠保证。
基于这一认识,2008年10月,鼎力集团主导成立了“鼎力枣农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管理、加工、销售。
在鼎力集团的带领下,山东庆云6万户农民加入到种植行列中,以此为依托,庆云枣林及间作面积超40万亩、3000余万株,全县农民年增加收入4亿元。鼎力枣农合作社促进了枣产业的良性建设,拉动了枣产业发展。
服务保障成就甜蜜事业
作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中国枣产业著名企业,鼎力集团在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努力践行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扶持、服务、致富百姓,成就了枣的甜蜜事业。
鼎力枣农合作社成立以后,集团与枣农签订了《枣树管理技术服务协议》、《金丝小枣回收合同》,积极为枣农提供无偿服务,包括培训技术骨干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运送农药肥料到田间地头、为枣农发放“技术明白纸”。产品回收按每公斤高于市场0.4元的价格,有效提高了枣农生产积极性。
为保证农资质量,鼎力集团派出专家对多家农药厂、肥料厂进行了考察,签订农资质量合同,并按农资进价为枣农提供生产资料,有效降低了枣农管理枣树的成本。
针对部分枣农想发展枣树但资金不足的问题,鼎力集团为全县1000多户枣农担保贷款3000多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枣农想发展而缺乏资金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枣产业的发展。
推荐阅读:
特色经济林 惠及民生的“新宠”
黄山区甘棠镇植树造绿美景富民
广西藤县:造林优生态 产业惠民生
陕西:安康紫阳发展生态产业 实现绿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