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湖北宜昌: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之城

来源:中国网  2013/9/5 13:57:55

绿水青山托起“金招牌”

宜昌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7%,境内99条河流水质全部恢复到三类以上,其中一二类水占到7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50天,优良的生态成为宜昌绿色品牌农业和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站在宜昌市夷陵区金银岗柑橘示范场,俯瞰满山橘林,夷陵区农业局局长刘德亮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在第九届湖北武汉农博会上,宜昌晓曦红柑橘“一枝独秀”,最高卖到10元钱一个、60元一公斤。小小蜜橘能卖出如此高价,得益于其有天然的“绿色”品质。

近年来,宜昌市筹集资金30多亿元实施柑橘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60万亩精品果园,满足无公害水果质量标准的宜昌柑橘商品果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精品果率达到30%以上。宜昌柑橘产量居全国第一,已从传统种植迈向现代产业,成为长江流域优质柑橘产业带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陆羽《茶经》记载:“峡州山南出好茶”。茶叶,也是宜昌人的骄傲。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独特,宜昌茶产业风生水起。

通过做“减法”,宜昌先后整合关停了1000多家低水平的茶厂。2005年,以该市五峰县5家骨干茶叶加工企业为班底,联合组建了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内,已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萧氏茗茶更是先行一步,依托夷陵、兴山、秭归等县区的优质鲜叶,引进日本设备和技术,生产出茶月饼、茶苕酥等食品及护肤品,产业链条不断加长,不仅给茶农带来了丰厚的效益,还让产品进入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以“采花毛尖”和“萧氏茗茶”为范本,宜昌市又为柑橘、脐橙、高山蔬菜、水产等优质农副产品制定技术标准140个,并创建了42个标准化农业生产示范区。通过走农业标准化品牌之路,“采花”、“萧氏”、“土老憨”、“一致魔芋”等15件“农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叫响全国。

悠久的历史人文、隽永的自然山水,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文化旅游成为宜昌绿色繁荣的又一张靓丽“名片”。宜昌市旅游局局长柳斌说,“除苏州、洛阳外,宜昌与桂林、三亚均以3个5A级景区并列第三,跻身全国旅游一线城市”。

目前,宜昌正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版”:精心建设精品景区;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游、购、娱、吃、住、行一体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由自然山水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到2016年,全市文化旅游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宜人之城低碳生活

“城如人,贵有品。”黄楚平认为,一座城市应该是一件“凝固的艺术精品”,要努力追求富有特色的城市品位和个性。宜昌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刘晓华告诉记者,2009年至今,宜昌城市总规划一直没变过的就是“山环水绕多组团、天然图画新宜昌”的理念。

近年来,城东生态新区、江南生态新区等“4大生态新区”建设日新月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山体和原生树木。在夷陵区,小溪塔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开发热土,一个两难选择摆在决策者面前。

选择一:挖走山体,可以腾出大片平地,换来数以亿计的土地收益。选择二:保护山体植被,减少使用面积。“最终,我们一期征地8000多亩,但其中3000多亩征而不用,保留了山体和绿色,为保护生态环境‘买了单’。”夷陵东城发展新区党工委办公室主任饶日菊这样说。

庙嘴长江大桥动工之际,为给长江珍稀鱼类让路,特意选用“一跨过江”的建筑样式。而今,不仅中华鲟,几近绝迹的“水中大熊猫”——江豚也偶有露面。

“户外500米,必然有绿地。”在宜昌街头,城区街道全部绿化,条条绿相似,路路树不同。全城160个城市公园和公共绿地全部免费开放,“城市之肺”让人们自由地呼吸清新空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94平方米。

宜昌市还着力加强低碳文化的传播普及,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提倡“减碳饮食”、“低碳着装”,引导市民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连续3年保持在85%以上。记者走访滨江公园,询问晨练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如何,大家纷纷表示满意。“我们夏天在这儿跳舞既锻炼了身体、结识了朋友、陶冶了情操,也少用空调、电扇,省了电。”家住附近的陈大妈说。

走在宜昌街头,树影婆娑,车流如水。道路管线全部埋入共同沟,滨江公园沿线的路灯全部换成节能灯,新型墙体保温材料开始推广,太阳能和地源热等再生能源进入实际应用。一个个看似毫不起眼的细节,都在点点滴滴诠释着宜昌绿色发展之路正渐入佳境。

宜昌好山水此物最宝贵

宜——宜居、宜旅、宜业;昌——宜人之地、昌盛之城。宜昌人对“宜昌”二字的注解,既表达了对城市美好未来的追求,也体现在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选择之中。

宜昌好山水,此物最宝贵,如果在发展过程中“遗失”了这份财富,就会失去发展的根本。宜昌的决策者把目光投向人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和谐。

这几年,宜昌找到了绿色增长动力,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宜昌的做法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宜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积极培育旅游、金融、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第三产业比重,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其次,循环经济流光溢彩。宜昌建设了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不断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综合回收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碳循环。

其三,人与环境在统筹兼顾中更加和谐。当地开展节能减碳全民行动,提倡“减碳饮食”、“低碳着装”,引导市民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促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向低碳模式转变。

宜昌,恰如其名,如今正以其宜人的自然环境、昌盛的发展态势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集聚着前进的能量。

“飞地经济”激活贫困县

宜昌既有高速发展的城区,又有3个国家和省级贫困县,这些贫困县肩负着保护三峡生态的重任。如何让他们既保持良好生态,又脱贫致富奔小康?宜昌的答案是:突破行政区划,创新联动机制,发展“飞地经济”。

宜昌运用规划引导、税收分成等办法,支持山区、库区县到沿江开发区兴办项目、发展产业,实行“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利益共享”政策。

长江边的兴发精细化工园,是我国最大的磷制品生产企业兴发集团的一块“飞地”。这个园区有两个“娘家”:一个是大山深处的兴山县,另一个是现在落户地宜昌市猇亭区。曾经的兴发集团由于地处三峡库区,环境容量的“红线”不能突破,企业发展空间异常紧张。

怎么办?跳出行政区域约束,异地发展工业经济。在宜昌市、兴山县、开发区“四四二”的税收分成约定下,兴山在宜昌开发区开辟了300亩的工业飞地,兴发集团顺势“飞”到宜昌。在这块飞地上,兴发集团营业收入实现“井喷”,从当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如今的190亿元。

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说,“现在我们临长江,又有高速又有铁路,一年至少节约物流成本数千万元。”

和兴山一样梦想摆脱环境制约的,还有更为偏远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但这个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每年赤字过亿,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抵不上兄弟县市的一家企业。

2011年9月,五峰民族工业园破土动工,它跨区域建在枝江市白洋镇善溪冲村,位于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的腹地。对口支援五峰的枝江市,慷慨地拿出了长江边上的黄金宝地,给五峰县永久无偿使用。政策也更为优惠——税收由枝江、五峰两地“三七开”。建园不到一年,工业园就签约引进投资30多亿元,超过五峰历年招商引资的总和。“没有跳出大山的‘飞地经济’,这样的发展速度,五峰人做梦也不敢想!”五峰县委书记陈华说。

在宜昌,“飞地经济”已全面扩展到城区与县市、县市与县市、县市与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跨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推动宜昌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推荐阅读:

海南:扬生态发展之帆 创绿色经济典范

新疆:布尔津绿色庄园经济 环保又致富

河北承德:生态经济齐发展 坝上御道展新颜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美丽幸福裕民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