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保护生态同样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来源:东方今报 2013/9/6 11:11:09
“靠山吃山是山区农民不能不面对的现实,关键是咋个吃法。过去主要在山上种粮食作物,种一山坡收一簸箩,破坏了环境还吃不饱。现在政府帮助我们发展经济林及林下经济,绿了山梁子又满了钱袋子。”说起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靠种植冬枣富起来的焦作市博爱县中秋冬枣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琚绍文深有感触,而带来这一巨大变化的,正是该县蓬勃发展的经济林和林下经济。
经济林:80亩冬枣林成为“绿色银行”
今年40多岁的琚绍文是博爱县柏山镇村民,头脑灵活的他前些年一直带着十几个村民,在外东奔西跑包揽工程。虽然也赚钱,但是常年在外漂,琚绍文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想成立冬枣专业合作社。
中秋冬枣专业合作社位于博爱县城北四公里柏山村西南部,合作社的前身是由5户农民自发承包的坡地。2002年,国家出台退耕还林政策,积极鼓励农户育苗,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看到国家出台这一好政策,再加上在坡地种粮食也没有多大收益,从2002年12月开始,琚绍文便解散了承包队,开始在自己承包的80亩山地上栽种冬枣林。
“这块地能种啥,种啥效益高,这些问题县林业局的领导都替我们百姓考察过了。”琚绍文说,当时县里对这儿进行了规划,以柏山村村中心为界,以东的山地种植核桃,以西种植冬枣。当时冬枣的市场价为38元/公斤,枣的营养价值高,种植后收益也会很可观。
为了掌握冬枣的种植技术,琚绍文先后到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并经常请博爱县林业局的技术专家进行指导,从施肥、整枝,到病虫害管理,他都边学习边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栽下树苗4年后,琚绍文的冬枣林全部挂果,一枚枚喜人的冬枣挂在树梢,丰收在望。卖掉冬枣后经过核算,种植果树比种植粮食作物每亩增收了3000多元,累计增收20多万元。之后,琚绍文干劲更大了。2005年,他把头一年的收益用在了冬枣林改造上,投资建设了高效节水工程,采用“小管出流”的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保证每片枣林的灌溉率。
“一般浇地都是大水漫灌,咱这通过地下管道,直接浇到枣树的根部,一点都不浪费。还减小了湿度,湿度大了,容易有病虫害。”琚绍文介绍说,现在他一亩冬枣林的收益达6000多元,年均收益40多万元,这片冬枣林俨然成为他的“绿色银行”。
随着自己的冬枣林逐渐做大,琚绍文又积极响应县里号召,注册成立了中秋冬枣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围群众栽植冬枣经济林,目前,该合作社入社林地面积达1000多亩,成员人均年增5000元,已颇具规模。
林下经济发展势如破竹,经济林种植效益显著,花卉苗木产业蓬勃兴起……在这山水灵秀之地,在焦作市“十大建设”生态惠民工程的引领下,焦作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美丽焦作这一工作中心,把森林营造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使焦作市的生态建设步伐大大提速。焦作人正逐步触摸着未来焦作的“生态梦”。
林下经济:山绿民富走出双赢路
在琚绍文的冬枣林采访时,有个饭店老板前来收购新鲜的鹅蛋。
“对不起,已经卖完了,昨天焦作市一家大饭店全部买了,下次你提前打电话预约,我给你留着。”琚绍文笑着向顾客解释。
原来,除了这片80亩的冬枣经济林,琚绍文还有另外一项收入——鸡鸭鹅带来的林下经济收入。
谈到自己的林下经济,琚绍文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树上掉虫、地上鸡吃、鸡粪肥树,树下还不长草,一举四得”。琚绍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承包村里80亩山地种植冬枣经济林每年可带来收益40多万元;这片经济林再作为散养鸡鸭鹅的场地,成本可降低30%,林鸡、林鸭和林鹅的价格却能上涨40%,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再加上林下养鸡育肥冬枣林,每年的肥料费用又节省出一大笔。这样循环利用,多面收益,现在琚绍文依靠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年收益高达60万元。
而在采访中东方今报记者了解到,在博爱县山区乡镇像琚绍文一样依靠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富裕起来的农民有4000多个。而在发展经济林的同时,博爱县的森林覆盖率也在逐年提高,这也为适宜在林下生长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自2002年至今,该县已完成退耕还林任务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退耕还林的树种有杨类、泡桐、核桃、柿子、大枣等,辅以桃、李、杏和樱桃等经济林。在该县的山区乡镇,由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
“退耕还林和林下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使山绿民富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博爱县林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赵拓说,现在柏山镇村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才是靠山。”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也成为博爱县人民的自觉行动。
推荐阅读:
江苏:沭阳“三送三促”助花农增收
华东花木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苗农人气渐旺
山西:右玉苗农网上淘金800余万
山西:右玉“植树达人”李云生的人树不了情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