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李家巷镇绿色经济 从粉尘漫天到山绿水清
来源:新民晚报 2013/9/22 14:40:01
![](http://image.yuanlin.com/sr/UploadFiles/2013/9/84d5a18b-3e37-4c94-a1cb-75493963895b.jpg)
昔日污染严重的石粉企业聚集地,如今看上去宛如风景区本报记者张龙摄弁山脚下,笤溪河畔,104国道、318国道交错而过,长兴位居浙皖苏三省通衢之地。
沿国道进入长兴的“东大门”李家巷镇,两旁垂丝海棠、红叶石楠花团锦簇,香樟、红枫、桂树绿荫如盖。很难想象,就在一年之前,这里还是漫天粉尘,70余家规模杂乱、设施破陋的石粉厂家沿途密布。
“天上硝烟弥漫,地上轰隆开矿,进入李家巷镇就像到了战场,要穿过几道封锁线。”李家巷镇党委副书记邵晓伟笑着介绍,李家巷镇矿产丰富,石灰石碳酸钙含量高达98%,50多年来村民们“靠山吃饭”,通过打磨石粉、经营建材发家致富,李家巷镇也因此得名“石头城”。
为了运输方便,这些家庭式的小作坊都喜欢把厂房建在公路旁边,汽车经过便尘土飞扬,环境污染严重,“老百姓衣服在家里晒干后表面都附上一层石灰,桌子每天要擦十几遍,如果当时监测PM2.5数值一定爆表。”邵晓伟强调,布局凌乱、装备落后、生产粗放的“低小散”模式也造成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2011年起,长兴县委县政府下决心下功夫整治粉体产业。只用了一年时间,李家巷镇235家石粉企业分四批全部关闭,重组成9家规范化的大型粉体企业,并选址沈家湾黄山、青草坞两个基地打造“中国粉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来到位于青草坞粉体产业基地的崭新厂房,石粉的打磨全都由大型机械完成,着装统一、佩戴口罩的工人装袋,肉眼几乎看不到任何粉尘。“以前在简易工棚里作业,光着膀子一天下来除了两只眼睛是黑的,身上都是白的。”基地紧靠矿山,笼罩在一片苍翠之中,“矿企一体,采石直接从矿山运至厂房,减少了运输中的粉尘污染。”邵晓伟笑称,抬头见蓝天、脚下有绿草,“青草坞”现在真是名符其实。
除了粉体产业,以生态标准促进产业转型的例子在长兴还有很多,蓄电池、码头、印染等多个行业都在环境整治中重获“新生”——产能升级、质量提档、营收增加、污染缩减。在绿色经济的守护下,原本灰蒙的天空、浑浊的河道一去不复返,空气、水质全面改善,长兴境内18个监测点入太湖的三类水达标率超过99%,李家巷的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石头城”拨开粉尘见蓝天的梦想已成为现实。
天高气爽,山绿水清,生态长兴的“锦绣”美景正在升级。李家巷镇不远处,同样地处长兴的东大门,坐落着太湖图影生态湿地文化园,鱼塘、水道、芦苇丛、阡陌河网和20余岛屿,意境清雅,野趣盎然。水清池澈、波光潋滟,微风吹过,百亩荷塘随风摇曳,丝缕花香沁人心脾,三两红舫从湖心划过,惊起一滩鸥鹭。
推荐阅读:
福建:龙海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江西:用美丽银杏为泸西打造生态富民产业
小小蒲公英成就大产业
苗木产业:甘肃徽县农民“绿色银行”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