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 美丽紫阳的绿色选择
来源:陕西传媒网 2013/10/11 13:36:11
紫阳,是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要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又要确保县内35万群众致富,这盘棋该怎么下?
紫阳的选择是:走生态之路,谋求绿色发展,实现青山绿水与群众致富的双赢。
全省飞播造林第一大县
资源:守住青山绿水,筑牢生态屏障
“作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紫阳的生态保护任务非常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紫阳的宝贵财富,守住绿水青山,就筑牢了汉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也给拥有金山银山打下了基础。”县委书记王晓江的认识非常明确。
紫阳县属秦巴山地的一部分,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共有林业用地256万亩,占全县面积的76.1%,林地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优势。该县连续每年投入3500万元林业建设资金,全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汉江绿化工程,森林总量迅速增长。几年来累计飞播造林204万亩,有效面积157万亩,成林71万余亩,成为全省飞播造林第一大县,建成了以针叶林为主的后备用材林基地。五年间,森林覆盖率从52.7%提高到57.7%。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之一,紫阳县内河流属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汇水流域。今年以来,该县主动发力,逐一排查城区重点污水源,沿江各镇纷纷成立江面漂浮物打捞队,对辖区江面、码头漂浮物进行清理,对沿江餐馆、酒店、旅社等生产生活污水排放进行专项整治,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一江清水不受污染。目前汉江出紫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100%。
“低山茶、中山蚕、高山药”的立体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绿色增收
盛夏时节,驱车往双桥镇六河村,刚过一座小桥,便见成片郁郁葱葱的厚朴,随风摇曳。“我今年计划卖100亩厚朴,能收入六七万元。还在厚朴林下养了5000只鸡,也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林子的主人符代芳说,他们村现在家家户户种厚朴,全村面积达到了3.6万亩,户均厚朴年收入可达到6万元以上。
厚朴是一种兼具丰富药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中药材,紫阳确立了打造全国富硒厚朴第一县的目标,到2012年底全县11个镇40个村,厚朴成林面积达到22万亩,成熟可投产采剥面积达到8万亩,年厚朴成皮产量4435吨,销售收入可达4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坐拥丰富的林业资源,紫阳选择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道路,发展山林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生态工业建设中,该县充分运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境内工业企业监管,逐步走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道路。红蝶化工公司曾是该县的支柱工业企业,也是全县唯一一个出口创汇企业,年创汇占安康市出口创汇总额的60%以上。2012年6月,紫阳毅然将其关停,另一纳税大户浙陕水泥随后关停。当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紫阳毅然选择了生态保护。
目前,该县林业经济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格局。绿色增长正在变成现实。截至7月底,全县山林经济综合产值13.3亿元,林业综合产值4.4亿元,农民人均山林经济收入达到4531元。
对非绿色项目坚决说不
发展:实施生态工程,推动绿色发展
循环和绿色是生态建设的孪生兄弟。如何找到一条长久有序的保障性通道?
紫阳筹划生态紫阳实施方案,为生态建设勾勒出6条主线,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六大工程。重点发展魔芋、畜牧、药材等富硒食饮品加工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农业向生态农业集中,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着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保护配套工程,最大限度保护和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力推“汉水画廊游、茶园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等六大产品系列,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实施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大力开展以“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活动。
产业绿色化,更要绿色产业化。紫阳实行“绿色招商”,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污染严重的项目、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说不。今年西洽会上成功签约汉水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等七个项目,共引进资金26.7亿元,发展生态旅游迈出了坚实一步。
“绿色生态是紫阳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六大重点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必将使绿色生态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县长梁涛对紫阳的绿色选择充满信心。
推荐阅读:
广西:开启林下盛宴 林下经济聚变黄金产业
甘肃武都区:发挥林下优势 做好“特色”文章
云南昌宁:林下产业助山区农民增收
重庆:武隆建设生态公园 加速“绿色崛起”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