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林产业引领沙区治沙致富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 2013/11/1 11:17:46
对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农牧民来说,要发展必须先治沙,治沙首先要造林,而且只有造经济林才能实现生态与生计的兼顾、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与其说是一场胜利,不如说这是一种和谐。当漫天黄沙退去,梭梭林在蓝天下迎风摇曳;当肉苁蓉破土而出,农牧民欣喜地奔走相告;当荷包鼓起、新农村建设提速、林业产业崛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再一次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自1998年在乌兰布和沙区引种梭梭造林成功后,目前已种植梭梭35万亩、接种肉苁蓉7.17万亩,年产量达180余吨,产品涵盖苁蓉茶、苁蓉酒、苁蓉切片等8大系列80多个品种,年产值达3000万元,全市农牧民人均增收超过300元。”巴彦淖尔市林业局局长刘志勇说。
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眼难睁,大风活埋人”的沙中植绿并非易事,再在绿中淘金更是难上加难,巴彦淖尔人是如何做到的?“发展总是一步步来的,”刘志勇感慨地说,“要让巴彦淖尔的农牧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治沙,治沙首先就是要造林,只有经济林才能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从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已拟定《巴彦淖尔市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巴彦淖尔市关于扶持林业产业企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乌兰布和沙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等文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尤其是把肉苁蓉产业发展放在林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更显示了市委、市政府富民的信心和决心。”巴彦淖尔市林业局副局长乔建荣说,“按照计划,至2020年全市将发展肉苁蓉基地50万亩,进而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肉苁蓉产业基地。”
据巴彦淖尔市林业局统计,在一系列强有力政策的牵引下,沙区已吸引51家企业和1家林产业协会入驻创业。
对于地处沙区,经济条件不是太好的巴彦淖尔来说,企业进得来是基础,发展好、能带动才是核心目标。乔建荣介绍,入驻企业的确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不仅能准确地把握林业产业的市场脉搏,借助国家林业产业化项目、财政贴息贷款项目的资金支持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利用开辟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并成功推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进而把企业的发展、资源的整合与商机的把握完美结合。
“我把家里的20亩地流转给了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然后我再到公司打工。这两年管护得好,肉苁蓉亩产超过100公斤,我个人收入也有5万元。”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农民乌力吉伸出双手晃了晃说,“这双手现在也掌握技术了,公司每年还培训我们,教给我们怎么科学种植、接种、采挖、管护肉苁蓉,我现在也是新型的技术农民了。”
“为保证群众的利益,两年后,企业会按照市场价全部回收农牧民收获的鲜品肉苁蓉。”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贺文军坦言,只有让农牧民真正得到实惠,才能激发他们承包沙地发家致富的积极性。而且,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基础,农牧民也有了更好的盼头。
巴彦淖尔市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形成肉苁蓉及其鲜品深加工的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通过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的发展,辐射带动了全市5个县(区、旗)、11个乡镇(苏木)、40个村(嘎查)的1000多户农牧民种植梭梭。全市农牧民仅种植肉苁蓉一项每亩增收就超过1000元,人均增收超过300元。
与此同时,企业也得到了较好发展。游牧一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爷地肉苁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利农林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已被评为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荣获“中国沙产业先进企业”、“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等殊荣;“游牧一族”、“王爷地”等商标还被自治区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定为“著名商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成功搭载神舟八号的肉苁蓉种子落户游牧一族基地进行试种,填补了巴彦淖尔市肉苁蓉航天育种一项空白。采访结束时,刘志勇意犹未尽地说:“‘神八’搭载的肉苁蓉种子选育出的新品种,将有助于肉苁蓉的接种成活率、增加产量、提升品质,这是全市林业产业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推荐阅读:
山东:特色经济林助济南林农增收
广西:防城区打造“生态靓区” 促产业发展
泸州泸县:5万亩花卉产业助农增收
山西南花枝村:核桃树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