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业“双增”迈向收入“双增”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 2013/11/18 11:45:25
一个林业县,财政自给率不到10%,境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除了砍树还能怎么发展?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在实施天保工程后,穷则思变,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致富”的道路——
深秋时节,走近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层林尽染,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当年“风吹石头滚下河、三个太阳晒死禾”的荒芜。更让人惊讶的是,曾经拎着斧头靠山吃山的五峰人,如今走上了“不砍树也致富”的发展之路,去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近16亿元。
这变化缘于天保工程的实施。五峰县位于长江中游,是一个林业大县,财政自给率不到10%,境内没有大型工业企业,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除了砍树还能怎么发展?“穷则变,变则通,”五峰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生态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林业产业是强县富民的唯一出路”。
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五峰县就把生态立县作为第一战略,把非木产业作为第一富民产业,保护生态与发展林业经济获得了双赢。通过停止砍伐天然林,关闭了一批木材消耗企业,压缩了耗材大户用材指标;通过改节能灶、建沼气池等办法,减少了农民生活对木材的消耗;通过严打乱砍滥伐等行为,以及封山管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确保了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的“双增”。
林业“双增”不等于收入“双增”,在生态逐步好转之后,五峰县便开始谋划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资源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增长。
“在产业布局上,五峰县内主要发展绿色环保、就业面广的林业产业,县外主要发展附加值高、税收高的‘飞地工业’;在产业策略上,花大力气培育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家致富;在扶持政策上,政府把扶贫贴息、民贸贴息、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向龙头企业和配套基地倾斜。”这名负责人介绍,正是这3项措施的落实,培育了茶业加工、中药材、森林生态旅游、花卉苗木、木本油料和林下种养六大林业产业,奠定了强县富民的格局。
五峰县依托湖北采花茶业公司做大做强采花茶叶品牌和五峰茶叶产业,截至2012年底,全县茶叶基地达18.6万亩,产量1.78万吨,茶农收入达3.7亿元。五峰县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采花毛尖”被评为湖北名茶第一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五峰宜红茶”还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早在2010年,五峰县提出了建设“全国五倍子第一县”的目标。此后,以赤诚生物公司为依托,在全县建成五倍子基地4.5万亩。同时,五峰县与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同承担和实施国家林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五倍子高产培育关键技术”,计划“十二五”期间全县发展五倍子基地10万亩,实现年产干货5000吨,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1.6亿元。
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五峰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节节攀升。尤其是随着陆渔一级路的全线贯通,游客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全县森林生态旅游综合收入预计可突破亿元大关。
在花卉苗木产业方面,五峰县现有红花玉兰、珙桐、红豆杉等特色苗木基地8000余亩,其中红花玉兰为2004年县内发现的植物新种,既可用作行道树,又可用于城镇绿化。目前,以宜昌众森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县已发展红花玉兰苗木基地近3000亩、逾30万株。
五峰县木本油料产业也在稳步发展。作为湖北省油茶基地建设重点县,仅2013年,五峰县就在汉马池村兴建高产油茶示范基地2000亩。同时,为满足产业链发展需要,县委、县政府计划在县内油茶资源丰富的乡镇建成优质原料基地10万亩。
此外,五峰县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林业,积极引导农民探索多种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目前,全县林下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已有10家、专业合作社8家、龙头企业4家。2012年,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4亿元,林农增收2711.9万元。
推荐阅读:
广西:兴宁区发展生态农业
陕西:商洛林下经济助推生态产业发展
特色林果成新疆库车农民的摇钱树
甘肃:退耕还林十多年山变绿民增收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