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贵州:经济林刺梨让百姓心里乐开花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  2013/12/4 13:45:55

“刺梨种植面积达8.6万亩,鲜果年产量超过2000万公斤,引进产品研发加工企业7家,年产值1.8亿元,带动林农人均增收超过800元。”贵州省龙里县委副书记陈仁堂对全县刺梨发展情况如数家珍,“刺梨已成为龙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支柱产业。”

刺梨因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维生素P和SOD,被誉为“三王之果”。而龙里县恰恰地处贵州省野生刺梨分布最为集中、生长最好的区域。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刺梨产业,这一直是县委、县政府打造高效农业、富民强县的头等大事。

时间追溯到2000年。龙里县以“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林业工程为契机,引导林农大力发展刺梨种植,引进企业发展刺梨汁、果脯、SOD提取物等刺梨产品,使刺梨成为龙里县乃至黔南的新兴特色产业,为特色经济林强县富民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发展与问题总是相伴而生。随着种植刺梨农户的增多、产业发展的壮大,如何完善、延伸产业链、保障林农权益等问题,再一次放在了县领导班子的案头。

“当时,我们探索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运行方式,形成了‘三化’促‘三力’的产业发展模式。”陈仁堂介绍,“这一模式,就是以刺梨标准化基地化为抓手,以大户示范为带动,辐射周边群众扩大刺梨种植面积,提升林业一产的贡献力;以园区化为载体,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做强刺梨深加工企业,壮大林业二产的支撑力;以生态特色化为品牌,精心打造‘十里刺梨沟’等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增强林业三产的影响力。”

如此一来,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聚集了刺梨产业发展的综合能量,还提升了县域生态功能和经济增量,使百姓的钱包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们又加强了政策、资金、科技的支持,使龙里刺梨成了享誉全国的特色经济林品牌。”陈仁堂补充说。

在政策扶持上,2011年,龙里县政府出台了《龙里县关于加快刺梨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了《贵州省龙里县刺梨产业发展规划》;2013年,黔南州委、黔南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刺梨产业发展的意见》。在资金支持上,除省、州资金外,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不少于100万元资金扶持刺梨产业发展,全县涉农项目资金尽可能向刺梨产业倾斜。在科技支撑上,县里先后与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果树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骨干和种植管理能手,同时制订了《刺梨标准化种植技术》、《无公害食品刺梨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技术培训推广网络。

令龙里人骄傲的是,经过大力度的建设和发展,龙里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刺梨之乡”,被贵州省林业厅授予“贵州省刺梨基地建设示范县”称号,贵州刺梨还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茶乡刺梨”和“谷脚刺梨”两个商标被认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

为实现与时俱进,当前龙里县对刺梨产业发展规划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明确到2020年,全县刺梨种植面积要超过20万亩,产值达10亿元,并建成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刺梨研发加工聚集园区和刺梨系列产品批发市场,使龙里县成为贵州省刺梨产品研发、加工、交易中心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基地。

“一定要让刺梨特色产业挑起全州生态富民的大梁,彰显林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协调发展。”黔南州林业局局长陈稠彪在全州林业工作会上信心十足。

推荐阅读:

福建明溪:让红豆杉的传统产业永葆活力

江苏大丰:科技引导花卉生产 统一管理提升效益

福建清流:打造“玫瑰谷”延伸产业链

河北:唐县秋冬造林种下“摇钱树”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