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yuanlin.com/sr/UploadFiles/2014/1/ea239a85-3b70-423d-89ea-bd50c96b96a9.jpg)
“2002年,他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来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2012年12月23日新华社《人物特稿:“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很难想到位于武平西北角、省道309线旁的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山村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林改第一村”——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
走过一座小石桥,桥下是清澈的淙淙溪水,抬头望去,绿树掩映下,捷文村村委会就在前面不远处。环顾四周,农舍散落在绿意丛中,其中不少是崭新的“小洋楼”了。整个捷文村,静谧祥和,让人心情放松。
一走进村委会,一个头发有些发白的憨厚老农迎面走来,他就是李桂林,他憨厚地笑着,手里拿的一本有些发旧的证件,就是引发媒体好奇与聚焦、编号为2001年第1号的中国第一本林权证。
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领回这本证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从此成为中国林改的“历史性人物”。记者问他还记得当时是什么心情么,李桂林乐呵呵地说,记得记得,当时也不晓得是全国第一本林权证,就是高兴,有了林权证,感觉吃了“定心丸”,以后山上想种什么想养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了。
李桂林为了让自己的感受更有说服力,操着带着浓重客家口音的普通话打了个比方:“林权证就像房产证,有了证,房子就是自己的,心里踏实。”
在李桂林的回忆中,当时他一家分到了200多亩林地,种毛竹、竹笋等等,第二年一年收入就2万多元;同时,他们还在林下养鸡,一年下来的收入也有几千元。
2004年,李桂林在城关附近盖了三层楼的房子,花了十二三万元,生活质量跟以往比起来有了大踏步地提高。李桂林对记者说,现在每亩林地还有10块多钱的生态林补贴,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在和李桂林的聊天中,这个并不善言谈的山区老农,多次说到“定心丸”这个词语。他无疑是武平几十万农民的缩影,对于林改,他们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真切感受到林改带给他们的实惠。有了林改,日子好过了,他们自然就支持林改,并非常乐意造林兴林,发展林下经济,而不再砍树。
透过这个无意间成为“标志性人物”的老农,我们再次佐证了一个朴素真理:任何一项改革要成功,就得以广大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广大百姓中间产生“定心丸”效应。
武平“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林业用地330万亩,老百姓基本“靠山吃山”。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木材价格不断上涨,集体山林遭乱砍滥伐,靠几个村干部和护林员管不住,火烧山时常发生,造林也没钱投入。”时任万安乡捷文村支书的李永兴说,“那时村民收入很低,大家怨言多,希望林地能像农田那样承包到户。”
2001年,武平在捷文试点,将集体山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按照“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原则,将集体山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山下耕地转到山上林地。
2001年12月,李桂林拿到全国第一本新林权证。
次年,武平在全县推开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改。目前全县林权登记发证率、林地登记发证率和林权证到户率分别达99.4%、99.3%和100%。
“林改前,武平每年造林约两万亩,主要靠林业部门投入;林改后,全县平均每年造林4.5万亩,大部分由林农和私企投资。”武平县委书记王建生说,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7%,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比2001年增长4.2倍。
推荐阅读:
浙江:龙泉市园林工人在街道和景观节点进行鲜花种植
贵州大量古建筑亟待修复 古建工匠后继乏人
浙江:护绿志愿者为杭州多棵古树体检
园艺专家提醒:冬季室内植物 须小心空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