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张福金:贷款造林30载 只为青山披绿装

来源:光明网  作者:侯兵  2014/1/17 16:00:03

32年前一场沙尘暴铺天盖地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掠过,在武川县二分子乡学校的办公室里几位老师正在在议论着如何抵挡沙尘的办法。几位老师各抒己见,有的说在北面建一座高高的城墙;有人说用大量的人工降雨阻止沙尘的前行;而坐在旁边的英语老师张福金则平淡的说:“阻止沙尘只有靠种树”。一句看似聊天的话语,却停留在张福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张福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教师回到农村去种树。这一种就种了30多年……

贷款种树只为青山披绿装

记者在武川县小永安昌村见到张福金时,看到张福金的妻子正在数落着张福金。看到记者的到来,老两口便热情地迎了上来。在记者追问下,张福金的妻子杨翠莲告诉记者:“孩子在外地需要用钱,家里的钱都让他种树花完了,还在信用社前后贷了30万,至今还没有还完,不怕你们笑话,现在家里吃的用的也快买不起了。”一旁的张福金叹了一口气便接过话头“说实话我要是拿上这30万的贷款去做买卖,现在也早家业殷食富足了。不过说归说,树我还是要种下去的。”他回过头对自己的妻子说:“孩子用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你去忙你的去吧”。当脸上布满踌躇的张福金和记者聊开种树的话题时,却一改当时的难处,显得异常兴奋。

在小永安昌村的南边山头上,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地正是张福金在1998年积极响应国家开发利用荒山荒坡,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号召,抱着绿化家乡造福后世的理想,承包下了36000亩荒山,如今虽说是冬季但还能看到许多的树苗。说起这36000亩荒山,老张打开了话匣子,“这片山我已经种了2000多亩了,现在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我只能靠种地的收入来种树了。先前的贷款还没有还完,现在不敢大量投入了,等稍微缓开了再大面积种植。现在只能一小片一小片的种。你们看,要是这片山全部绿起来,你看那是什么感觉,夏天全是绿色,到处是飞鸟,那景色真是太好看了”老张指着前面的山头对记者说。“当时为什么要去贷款种树?”“种树对于我来说就是我的事业,而且我这个人做事情向来说干就干,决定了就去做,贷款种树只是一心想着尽快把这片荒山绿起来,当时年景也不错,想着这点贷款有个一两年也能打完,可是三年多了也没打完。就因为这老婆经常数落我,不过我不怪她,这么多年她还是一直在支持我。”

老张告诉记者,为了种树,他养过猪,养过肉牛,养猪和养牛挣的钱全部用在了种树上。因为钱花在种树上,资金转不开,最后猪场和肉牛场都关了。他还做过养鸡场,鸡场挣得钱也全部用在了种树上。原来养的一大群羊,为了种树现在卖的也只剩下10几只了。

有钱的时候,老张会雇佣好多人一大片一大片的来种,没钱的时候,老张就扛着铁锹和树苗自己上山种,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一共种了15万棵树苗,品种分别是杨树、山杏、柠条、松树。

一场沙尘暴让张福金选择了种树,说起当时的情景,老张憨厚地笑着:“现在找个当教师的职业多难啊,我当时说不干就不干了,一心回家种树,当时家里人都不理解,亲戚朋友说我疯了,好好的工作不干却偏偏回家种树了。那个时候,就自己一个人种,先上山挖坑,在把树苗子背上去,一小片一小片的种。”

也许是耿直的性格决定了张福金的人生。在没有人理解的情况下,张福金却坚持了自己的信念:绿化荒山,造福子孙。

1982年,因为张福金植树造林的事情在武川县传开了,相关媒体也对他做了宣传,县林业局为了表彰张福金授予他植树造林能手称号,并被定为重点户。一时间张福金的事迹遍布开来,成为了武川县小有名气的名人。激动的张福金在接到证书的那一刻,所有的委屈全部抛在脑后,从此更加坚定了种树的信念。

1983年,张福金光荣地被选举为武川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成为武川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于一身的农民。在参加武川县“两会”期间,张福金的议案和提案都是围绕关于绿化和改变生态环境方面的。在连任三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期间,张福金的干劲更足了,在肩负职责的同时,始终坚持种树,而且也在不断地号召村里的农民也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中来。

也正因为植树造林,张福金在1985年7月1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如此的殊荣也许来的太突然,但张福金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种树。

说到此处的张福金,脸上洋溢着幸福:“那个时候我是县里面最年轻的人大代表,当时媒体报道称我是24岁的‘林状元’”说着老张自己高兴地笑了起来。

记者在网上查找到了80年代两篇关于张福金的报道。一篇题为《山村出了“林状元”——记武川县大青山公社干只汉大队社员张福金》,文中这样写道:武川县大青山公社干只汉大队共青团员张福金艰苦创业、绿化荒山的事迹,传至十里八村,人们交口称赞他那不图名利、追求绿化的精神。张福金二十四岁,个头儿不高,体质也不甚强壮。他高中毕业,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和振兴中华之志,于去年年初,返回仅有十五户人家的偏僻山村——小永安昌。村落附近有荒坡、荒沟和沙丘,他想:“党和国家号召大力种树种草绿化祖国,若把村南的坡坡梁梁都栽上树种上草,几年后,不就树成荫,草成坡了吗!”于是,他首当其冲……

另一篇题为《汗染荒山催绿化武川县青年社员张福金造林的故事》是更早的报道,文中这样写道:武川县的一名造林模范,他今年才二十二岁,别看他身体瘦小,理想却很博大,他以韶华青春点染荒山,坚实地迈上了绿化的征程。故事要从去年春季说起: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武川县大青山公社永安昌队社员张福金,接到公社给他的一张通知书,上面写道:“张福金:公社定于四月一日至五日召开‘两户’骨干培训会,特邀你这名有知识的青年到时参加。”手捧着这张通知书,张福金心情激动不已。在“两户”骨干培训会期间,张福金不仅对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有了新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公社党委对回乡知识青年重视,寄予很大希望……

“我是高中毕业,在我们村是最有文化的”老张笑着说。

“在当时你属于文化青年,哪你现在怎么看待当时你自己回家种树的这个决定?”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贷款压的我气都喘不过来,家里正常的生活难以维持,上高中的儿子辍学了,媳妇闹的要和我离婚,那时我的精神几近崩溃。但是我种树的信心并没有改变。种树本身是一项长远项目,况且植树造林是一项造福后辈儿孙的造福工程。现在眼下即使再有困难,我也觉得我的决定没有错。”

人虽老矣树已成林

张福金为了儿子定亲的事情,第一次采访匆匆结束。老张再次见到记者的时候张嘴便说:“我这辈子也就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种树,另一件是给儿子娶媳妇。儿子的亲事已经定下来了,我也放心了,接下来就可以更安心地种树了。”在爽朗的笑声中又开始聊起种树来。

武川县是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辖区的一个县,在阴山北麗,距呼和浩特有35公里。近年来,武川县为了打造优美山川,在绿化方面积极投入,为打造北疆绿色生态屏障做出了重大贡献。2013年12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开始实施,标志着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法制化管理阶段,对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这一消息传到张福金耳朵的时候,张福金自豪地说:“其实在绿化和保护生态方面我一直是走在前面的。我的林地也在这个范围,国家都这么重视生态发展,我们更应该多绿化,多保护,而且要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让张福金最困惑的不是花钱种树,而是因为山地土质原因,树苗成活率不是很高。这一问题至今困扰着他。

“每年种树,可每年都得补栽,有的甚至连续得补栽两三年。因为这里的山地都是沙石底子,不聚水,树苗扎不下根子就会死的。”老张告诉记者,“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不停地补栽,遇到雨水好的年景成活率自然会高的。”老张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看到新补栽的树苗活了下来,而且和其他的树齐刷刷地长大成材。

“对自己以后的日子有什么打算?”

“还是那句话,两件大事完成了一件,剩下的就是种树了。我看我天生与树有缘,不种树的话我感觉就没方向了,除非走不动了”。

56岁的张福金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做作的举动,整个采访让记者感受到了纯朴与真挚。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把种树当成了自己毕生的事业。布满沧桑的脸颊却丝毫看不出一丝畏缩。看到眼前的树林,像是给了这位老人无尽的能量,让他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半百老人,绿色人生。他在种树,更在育人;他在造林,更在造福。

推荐阅读:

高锦华:种植苗木发家 建红枫基地300万不卖

陕西:87名秦岭生态环境监督员正式上岗

河南:济源市一农户林地补偿款被他人领取

马梦圆:加大城市绿化投入 提高园林工人待遇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