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延平花卉合作社助农增收
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2014/4/16 13:25:19
3日,延平区炉下镇的延平区盛世花卉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忙着将百合花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炉下镇官庄村村民陈人勤告诉笔者:“今年猪不好卖,许多养殖户和猪场工人都来这里打工。在合作社上班男工一天工资一百块、女工九十块,加班每小时还能再赚十块钱。同村妇女常问我什么时候招临时工,也想来试试。”
盘活田地,建立种植基地
延平区盛世花卉专业合作社是炉下镇去年9月引进创立的。
前几年,镇里一片田地由镇经委租赁给一客商种植欧美杨,投资失败后一直由镇经委负责背债,每年以每亩400公斤干谷的市价作田租支付给百姓。去年,租赁到期,农民要求恢复耕种条件后再返回田地。镇干部听取群众的诉求后,研究认为引种百合花花稻轮作,既可恢复耕种条件,又可以引导群众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流转,一举多得。
经镇领导“穿针引线”,王台镇百合种植大户叶春娘等人进行实地考察、沟通后,签下这块土地八年租约,成立合作社,总投资1000万。这家合作社社员6人,总面积210亩,单体大棚面积100亩,连体大棚面积50亩,固定工20多人,均为炉下当地农民,主要种植索邦、木门、曼丽莎、罗宾、西伯利亚等百合品种。去年9月刚刚开始第一季种植,分四个阶段,至今已下种共计130万颗百合种球。“目前看来,我们合作社的效益不错,亩产值大约7万元,从春节到现在销路都很好,一直供不应求。”合作社理事长叶春娘说。
破解瓶颈,引进种球公司
紧挨着百合花种植基地,笔者还看到另一片新建的种球试种基地。
“一直以来,我们延平百合发展的瓶颈在于百合种球。百合种球国内无法培育,必须从国外进口,导致种球价格占百合花种植总投入的近六成。”延平区花卉办主任陈文靖说。延平区政府通过长达三年的考察、协商,终于成功引进拥有15年种球进口、销售经验的西诺(北京)花卉种业有限公司,于今年2月,在炉下设立西诺(福建)花卉种业有限公司。
据悉,这是西诺花卉在全国的第八家分公司,这家公司每年进口百合种球约170个集装箱、4000万粒,占全国市场的26%。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引种试验、种球供应、免费种植技术培训、下种前免费生根催芽、高档鲜花订单生产、鲜切花电子商务、二代球仓储等,将为延平区及福建、浙江两省提供百合种植一条龙服务。
下个月底,西诺(福建)公司将在炉下举办“第三届荷兰百合日”中国区活动。届时,将展出在炉下试种的9个系列270多个品种的百合,并接受来自全国各地500名种植户及顶级花店的鉴赏、投票。“我们将根据百合品种对炉下当地气候、土壤适应与否,性状表现如何,并结合市场喜好等因素,评选出认可度最高的10种百合作为主打,再在炉下进行推广、种植。”总经理徐国林说此举将进一步提高延平百合的影响力。
加大投入,促进产业升级
有了种植基地和种球公司这两大阵地,悉心准备的炉下“百合航母”终于正式起航。为发挥其“高起点”、“高规格”的优势,炉下镇继续加大投入,努力促进百合产业快速升级。
生产上,为实现“机械化”作业,延平区盛世花卉专业合作社从韩国重金引进了一台自动化水肥一体机,为全南平市首家。技术员只需将指定配料倒入,一体机便会通过电脑系统自动完成配比、喷洒等任务,不仅能节省大量人力、时间,而且喷洒均匀,提高种植技术含量。
销售上,利用西诺(福建)公司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各地百合花批发商在网上便能向延平百合进行订购,实现订单“电子化”。
长期以来,炉下当地农民主要以养猪为生,导致环境污染严重。通过这半年多来的尝试,炉下的百合种植事业越来越红火,许多群众也都跃跃欲试,希望参与百合种植。“这正是我们试种百合的目的,要引导大家转变观念,认识到不养猪、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能致富。”炉下镇镇长蔡荣洋说:“我们一手抓限养、整治,一手鼓励群众种植百合等经济作物,同时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输送到位于炉下的市、区两个工业平台,就是要以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畜禽养殖污染,最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延平百合种植面积已达3500亩、产值2.1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十倍。“今年,我们成功注册了‘延平百合’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又开通了全国各大城市的物流通道,拓展了各大城市的销售市场,为百合种植产业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接下来,延平区将继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品牌效益,扶持库区及国道沿线乡镇共同参与百合种植,将整个产业做强做大,持续发展。”延平区政府调研员王夏宜充满信心地说。
推荐阅读:
沭阳:花木合作社成花农增收“助力器”
江苏:纪港村发展苗木种植 打造绿色乡村
江西:安远林业转型升级 发展花木产业
湖北:长阳大力发展盆景苗木产业 促农增收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