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新疆:且末县祖辈荒漠植绿 显现生态效益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韩立群  2014/4/17 9:57:44

“我以前做生意,老家是湖南的。现在搞农业,边干边学。”昆仑治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知林说。经过3年多的奋斗,刘知林的“蓝图”已初露端倪:3000亩的沙地,大芸马上开始收获;200亩水产养殖基本建成,养鱼、蟹;要建游泳池和儿童乐园,填补当地的空白;农家乐争取今年“五一”开业;他还计划搞沙漠旅游。

“我是乐天派,老婆、孩子都接来了。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行了,我后半辈子就治沙了。”刘知林笑着说。

“看到树木越来越多,心里很高兴”

“十几年前,这全是沙包,寸草不生,每年3到5米向县城移动。这也是最早开始防沙的地方,现在已经完全绿化了。”在且末县河东治沙基地现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清伟告诉记者。

往里纵深,充分让人感觉到沙漠的浩瀚。一座沙丘连着一座沙丘,一眼望不到边。周围或密或疏,生长着草木,显示着生命的顽强。

蒋建安正在现场忙碌着。“今天全县各单位的都有,还有农牧民和城镇居民。每批3天左右。每年这个季节要栽10来天,这几年都这样干过来的。”

来自且末镇的农民哈斯木说:“我们每年都来。都是义务劳动。中午,大家就在这吃饭,有抓饭、馕和开水。艰苦一点没啥。看到树木越来越多,心里很高兴。植树已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了。”

谢廷富在县城开小商店。他和一位女同志搭档一锨一锨在种梭梭。“我们社区来了100多人。我老家是四川的,来且末10多年了,大家对植树造林很支持。沙漠绿了,气候变了,再多的付出也值。”

治沙站职工帕提古丽·亚森给我们详细讲解了沙漠种植的要领。先要打井,然后铺管子。在管子的滴水处用铁锨挖下去,树苗用切成20厘米左右长的芦苇包住,然后,把树苗和芦苇一起插进去,再用脚把沙土踩实。

“这些技术都是在多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治沙站站长麦麦提江·司马义告诉记者,“包芦苇主要是防止倒伏和动物啃咬。以前都是人工,水都是一勺一勺浇。现在有滴灌了,像梭梭、红柳等种苗,都是我们自己在温室大棚培育。原来电也没有,好多事办不到,现在进步太大了。”

走在且末县城的街道上,天蓝、树绿,河流穿城而过。“沙尘天气比以前少多了。不久的将来,生态且末、美丽且末、幸福且末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县外宣办主任陈雪茹说。

推荐阅读:

河北:村民开荒山做生态屏障“绿巨人”

田院章:10万株苗木将创收100万元

山东:一个“苗联通”串起苗商千万家

江西:金山坪村靠苗木摘掉“穷帽子”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