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退一还 富了农民绿了山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 作者:赵兵武 李娜 李琳 王刚 2014/4/17 14:20:01
退耕还林工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和林果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十几年来,新疆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将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紧密相连,完美展现出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精彩。
顶层设计让黄沙地披上绿装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在面对日益巨大的生态压力和多种经济、社会因素作用下启动的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之一。
生态恶劣让新疆人吃了太多的苦头。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新疆就将其视为提升生态质量、破解发展难题的机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将退耕还林工程紧密与以防沙治沙、特色林果业、绿洲森林文化为重点的生态、产业、文化体系建设相结合,助推新疆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新疆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358.7万亩,全自治区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启动之初的1.92%提高到现在的4.24%。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陆续到期,如何确保已退耕还林的林地“不反弹”,农户收入不下降?新疆林业厅针对各工程县(市)的实际情况,调整了部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项目内容,新增低质低效林改造和围栏建设任务,并适当提高了补植补造、棚圈项目的补助标准,形成了多元化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了“稳得住”,新疆先后出台了《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规范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对2008年至2013年原政策补助到期的311.4万亩退耕还林地进行了全面检查验收,保存率达96.4%,创造了新疆人工造林保存率的新纪录。
一退一还林果业应运而生
“在南疆最贫困的地方、产业结构最难调整的地方、非农产业最难培育的地方、农民增收难度最大的地方,林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得到了释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钱智曾这样评价林果业。
新疆林果业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退耕还林工程可谓功不可没。退耕还林首开了在耕地内大面积种植林果的先例,在工程的带动下,以特色林果业为主的后续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自治区退耕还林种植林果面积达到240万亩,林果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支持下,若羌县以发展红枣为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县种植红枣面积20.8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量的80%左右,年产红枣7.2万吨,产值26.4亿元;青河县从内地引进大果沙棘,现已发展到10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沙棘的规模效应吸引了一批像汇源这样的大型加工企业。如今,青河县形成的“企业﹢农户﹢基地”新型运作模式,示范带动了阿勒泰地区沙棘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调整结构农民享受生态红利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林业产业蓬勃发展,进而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生活,退耕还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中,新疆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退耕农户转入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和林业产业发展中,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截至2013年,新疆仅退耕还林工程国家累计投资68.8亿元,其中,国家退耕还林直补退耕农户资金达47.7亿元,34.16万农户享受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户均收入1.39万元。同时,农民种植特色林果业、退耕农户发展二、三产业、外出务工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若羌县发展红枣面积20万亩,纳入退耕还林享受政策补助的面积近7万亩,仅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就给农民带来现金收入8750万元。同时,若羌农牧民因种植红枣人均收入也大幅度提高,2013年达到2.4万元,其中来自林果业的收入占到了70.6%。
推荐阅读:
河北:平泉大力发展苗木打造产业“航母”
陕西:宗营镇苗木花卉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北京:牡丹花成药材 种植富农家
山东:下河乡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绿化经济苗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