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北京:种苗生产已是流水作业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赵莹莹  2014/5/30 13:52:15

知识产权的困境

“在中国,专业化的产业链还未形成,投入精力做花种研发的,主要是一些科研院校,如业内很有名的南京农业大学,花木类企业很少涉足。”高尚谈到,就像一年生的菊花育种也得花去4年时间,育种工作投入多、周期长、风险大,但回报慢,企业很难有动力长期付出。

可是,单纯从海外引进品种,同样存在束缚。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别人培育的品种,买入方不可以窃取技术,必须长期购买母体,引入成本不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花种生长的湿度、温度等条件都不相同,损耗率较高。“用行话说,就是地理环境差异越小,引种成功率越高。”

而地理环境差异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自然开花时间不匹配。比如,菊花,在美国的自然花期是8月,在荷兰的自然花期是11月,可对北京来说,最好的自然花期是10月,这就会造成观赏性的下降。

自育花种会越来越多

“也是因为这几方面吧,我们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培育出自己的品种。”高尚从小菊的培育中体会到,自己育成的品种,不存在知识产权的束缚,而且从小就在北京长成,对北京的地理环境也非常适应。

现在,除了即将问世的菊花之外,高尚和他的同事们又陆续开展了萱草、四季秋海棠和凤仙的育种研究。同时,他们也在介入病毒监测等的研究,希望未来能把产业的上下游全部打通。

“希望有一天,越来越多的北京产花卉能开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开遍咱普通人的阳台窗前。”

这让我想起了海子的那首佳作: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侧记:种苗生产已是流水作业

喜爱在窗台种些花花草草的资深爱花人,常常更愿意去花卉市场买些种苗回来自己培植。你可能想不到的是,种在穴盘里的种苗,早已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手工操作阶段,进入了工业化的流水线操作。

在鲜花港的研发中心,就有这么一台播种流水线,工人只要把原料和种苗放入机器中,开动开关,机器就会自动根据设定配比肥料,并把种苗一个个放入穴盘中。紧接着,另外一台机器根据电脑扫描,将穴盘中的坏种苗取出,重新植入好的种苗。

种子播种完成后,这些穴盘将被放入“发芽室”,待芽苗转白后,再移入温室,盖上无纺布,等着种苗发育生长。这期间的灌溉,也全部是机器作业,一个2500平方米的生产区,通常只需要五到六个工人。最后,待种子长出叶子,就可以装箱运走。装箱的过程,也许是需要人力最多的时候。

推荐阅读:

长沙:花木之乡年销售收入30亿元

国家地质公园已达184处 年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亿

江西:湖口县去年林下经济产值高达5000万

重庆:云阳消落带变身生态经济长廊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