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李永军:发展苗木产业成“暴发户”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南如卓玛  2014/6/3 14:01:43

今年46岁的李永军祖祖辈辈住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坡上的窑洞里,一直是村里被接济的贫困户。直到几年前,李永军依靠苗木产业培育变成村里的“暴发户”,短时间内盖起洋楼,买上越野车,告别了“窑洞生活”,令全村人羡慕。 

李永军生活的宁县盘克镇前渠村,十年前也是令当地官方头疼的“顽疾之地”。地处甘肃东部的庆阳是陕甘宁交会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惯称“陇东”。宁县前渠村位于子午岭(当地的一个大林区)林缘区,当地大部分土地是不宜耕作的陡坡地,广种薄收。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基层时,来到距省城兰州相距510公里的宁县,到访前渠村的田间地头。初夏时节,闻着扑鼻的山花香气,驱车于子午岭的山间沟壑,经历了“山路十八弯”,道路两旁已是绿树成荫,这与外界想象的黄土高坡判若两地。

据李永军介绍,十年前,当地撂荒地很多,植被稀松,村民都住窑洞,村里不通公路。他回忆,当年村民去镇里赶集时,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架子车”,逢土桥还得卸货扛车过山道。

2005年,李永军和村民马宁源等六人凭着在附近林场打工时学到的育苗技术,在村里搞起了木苗培育。“当时,村里人都不看好这个产业。”马宁源如今是盘克镇森园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然而,到2009年时,他家年收入达到15万元。

马宁源回忆,当时全村人看到他们的成功,几乎是“一窝蜂”似的栽植苗木,全村人告别过去的农耕模式,走上了苗木产业培育的道路,每亩地一年收入约1万元左右。

“当时,村里人经常围在我家地头学习如何如浇水、撒菌药等操作技术,大家一起讨论”。马宁源说,刚开始自己也经常进山里寻找苗木种子,也去外地寻找销路。此后,在政府帮助下,建立了盘克镇苗木供需信息发布网站,不断有北京、天津、内蒙等地客商来购买苗木。此外,还成立了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土专家”培训种苗人,村民间经常交流先进技术和经验。因当地苗木抗寒抗旱,造林成活率高等优势而受客商青睐,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