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绿意增长不停 林下还能“生金”
来源:成都日报 2014/7/29 14:12:46
上千亩林下中药材基地规模经营
林农人均增收5000元
在都江堰向峨乡,葱茏的山林下时一片广袤的中药材基地,射干、赶黄草、桔梗、太子等多种中药材在这里蓬勃生长。据了解,通过林地合作和林地租赁,合作社现共经营参等品种中药材基地3000余亩,其中合作社自建基地1000余亩,联合农户发展基地2000亩,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射干种植基地,极大推动林地规模经营,集约化管理也进一步得以实现。该基地还计划五年内建成万亩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让更多山区林农加入到致富的快车道。
林下产业的经济效益直接进入了老百姓的口袋。据了解,建立基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向峨乡5村300余农户签订合作协议,让农户加入其中。每年老百姓都能人均从中增收5000元。
笔者了解到,依托规模化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都江堰掀起了林下经济发展的热潮,截至目前,都江堰已建成3个千亩以上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个千亩以上森林野菜种植示范基地,2个千亩以上林下魔芋种植示范基地,林下种养殖基地达到规模3.6万亩。
在规模化和产业发展链条化的推动下,都江堰的林下种植已经实现年产值近2亿元,参与农户3000余户,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成为了山区林农新的收入增长点。
寻找生态经济新增长点
成都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巨大
无论是真正的“跑山鸡”落地生根,还是规模化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蓬勃发展,都指向成都林业经济积极改革转型的一个方向——提质增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林下采集等多种形式,市林业园林局在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品牌打造、政策扶持等多方面努力,推进这一生态经济的新兴增长点。林下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看规划:2017年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50亿 农民人均获益超300元
经济产值、发展规模、林农收益……一系列数据,为我们展示了如今的成都在林下经济方面的显著成果。据了解,市林业园林局通过科学调研,已经为林下产业发展定下目标。根据规划,到2017年,通过在龙门山区域发展林药、林茶、林菌等林下种植业和在二三圈层区(市)县发展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业,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从林下经济获得收入达300元。
看效应:将建4000亩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林下养殖示范区力争年出栏18万只红标鸡
为了提高林下经济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今年我市专门安排市级林产业发展专项补助资金552万元,重点支持都江堰市、大邑县建设林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4000亩,建设年出栏18万只优良品种红标鸡的林下养殖核心示范区。由都江堰市编制完成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标准,大邑县编制完成林下生态养殖技术地方标准。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一体的核心示范区,实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效应,带动了全市各地林农走“绿色生金”之路的积极性。
看品牌:争创4个林下产业原产地标识认证
近年来,通过市林业园林局大力引导和支持,全市已有龙头企业及专合社争创4个原产地标识认证、2个森林食品基地认证、5个中药材国家GAP基地认证、7个国家GMP制药企业认证。今年有3家林下种植中药材企业、专合社参与商务部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试点建设。林下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一斑。
看扶持: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最高补助达500万
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成都政府对企业和林农的支持。为了改善林区基础设施现状,市林业园林局积极争取资金,实现了对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外接新建、改建道路项目由交通部门分别给予每公里30万元、10万元的建设补助。
此外,为了促进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市、县两级政府对规划区内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林下经济产品精深加工的重大项目,可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项目用地价格补助。同时,我市对规模化、标准化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补助标准由原400元/亩提高到1000元/亩。
推荐阅读:
河北:秦皇岛葡萄架下种花卉 助农增收
四川:广元龙山镇小苗木成就大产业
云南:绿春县建“国家公园”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黑龙江:万亩苗木基地描绘农业蓝图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