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编织银杏产业链之梦 刻下圆梦金色印记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尹传红  2014/11/20 11:24:13

开展银杏深加工攻关研究,推动银杏第二产业

1995年秋,曹福亮回家乡探亲,又“撞”上了新问题。老乡们说:现在银杏果虽然丰产,但价格却降了下来,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望着银杏树上一串串金色的果实,还有老乡们的焦虑神情,曹福亮陷入了深思。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立即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专攻银杏深加工研究,以解决农民遇到的增产(量)不增收(入)的问题。

回到学校后,当他道出这一想法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曹福亮认定:什么成果都不如满足农民的需求有意义,更何况这里边大有文章可做。接下来,他在校内专门组建了一支多学科学者参加的研究团队,开展协同攻关。

工夫不负有心人。这支研究团队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很快就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首次利用现代发酵技术研制富含有益微生物、复合酶与银杏黄酮等活性物质的新型合生元,定向制备了4种银杏生物饲料添加剂产品,突破了菌株选育和适口性改善等技术;同时,还创新集成了活性炭、空心刨花板和重塑白果等制品及悬浮细胞生产黄酮和内酯制备等关键技术。

银杏花、果、叶、材多用途加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示范推广,促进了银杏第二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带动了银杏产区农民致富,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大丰收,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银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大限度地发挥银杏的综合效益,进而为实施银杏产业化战略奠定基础。

提出银杏文化体系构想,催生银杏第三产业

“古色古香”的银杏亦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人文价值,历代有关银杏的诗词歌赋、书画碑碣层出不穷。在曹福亮看来,传播银杏文化也是银杏研究、开发的课题中应有之意。科研工作之余,他把目光投向了银杏的第三产业,积极探索建立银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曹福亮率先提出了银杏文化、银杏森林公园、银杏旅游服务的“三产”理念。近10年来,他先后带领团队主办、承办、协办中国银杏节8次,还策划、指导、参与了安陆国家级银杏森林公园、邳州中国银杏博览园等10余项银杏主题公园和重要景点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催生了银杏第三产业的诞生和发展。

如今,“银杏之乡”游人如织,美景如画,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也应运而生,为景区增添了活力,为游客增加了乐趣。

除此之外,曹福亮还创作、主编了《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银杏奥秘》《中国名树名花名鸟》等多种读物。其中,《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一书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依托团队的科研成果,以“一个场景、一个对话、一个故事、一幅漫画、一个知识点”的原创手法,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引领孩子们进入银杏王国去探索和发现银杏的奥秘。

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曹福亮始终把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科学研究的动力,把百姓的需求当作自己科学研究的重点。为国家多做贡献,为百姓多提供服务是他工作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信念,他的研究才多了些“乡土气”,也更接“地气”。

辛勤的耕耘和全心的投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曹福亮创建和领导的银杏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同行中声誉日隆,其研究成果为银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这条可持续发展的“银杏苗木培育—资源培育—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已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曹福亮用银杏编织产业链之梦,在圆梦中铭刻了一个金色的印记。

推荐阅读:

长沙油茶年产值破10亿 成为致富铁杆庄稼

大庆:林下养鸡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河南:百万亩牡丹绽放 每年可赚471亿元

昆明:兴旺花市鲜切花成交额突破14万元

编辑: 栀子花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