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百姓的追求;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同样不是发展的目标。法治既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调节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记者近日从第二十次地方立法会上获悉,新形势下,各地在立法工作实践中努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切实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积极主动地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结合起来。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到处是青山绿水。今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被确定为十八大后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落实这一意见,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及时调整本届五年立法规划和今年立法计划,安排较大比例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立法项目,占立法数量的37%,如制定湿地保护条例、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管理条例、海岛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闽江流域管理条例、水文条例、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和生态公益林管理条例;为适应相关工作需要,抓紧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森林条例、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
为最大限度巩固好、发挥好江西生态优势,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围绕生态立省,加强生态领域立法,为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法制保障。为配合江西省深入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该条例以生态保护为主线,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不同功能分区,在保护和管理措施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创新的制度设计。如为调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级人民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规定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应当逐步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提高生态指标考核权重系数,并对区内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实行环境保护实绩考核;为解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调整后的利益平衡,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对生态公益林、湿地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专业渔民进行生态补偿。此外,还先后制定了湿地保护条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旅游条例、森林公园条例、修订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环境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法规。
生态领域靠单纯制定一两部法规就起到引领、推动作用,是不现实的,需要在这一领域进行综合性配套立法,发挥相关法规之间的整体功能。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围绕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生态辽宁的战略任务,为推进开展青山、绿水、蓝天三大生态工程,连续利用四年时间,与政府有关部门紧密联系,相继制定辽河保护区条例、凌河保护区条例、青山保护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切实推动了辽宁生态环境建设。
山西是资源大省,也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矛盾突出的省份,全省森林面积为423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森林公园建设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去年制定了《山西省森林公园条例》。为从制度上解决保护与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之间的突出矛盾,条例明确规定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协调发展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林业主管、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以促进森林公园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山西。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立法重视在符合本地实际、地方特色明显、具有可操作性上狠下功夫。今年7月下旬出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就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地方性法规。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以贯彻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为契机,抓紧对江苏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进行全面梳理,切实加快生态文明领域立法进度,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去年,该省修订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据介绍,本届人大常委会任期内,该省还将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洪泽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等,以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维护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制定节约用水条例、湿地保护条例、建筑节能条例、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等,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
推荐阅读:
大连:花卉产业遭遇新转型 40个亿打蔫儿
园艺花弅农场开始转型高级花卉
贵州:思南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四川:生态经济发展 绿色产业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