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任振鹤:打造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崛起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何红卫  2014/12/29 13:15:20

一江流水生碧绿,正是风景独好处。咸宁市位于北纬30度,地处武汉之南、湖北之南、长江之南。“万国咸宁”,名出《周易》;赤壁之战,千古风流;汀泗北伐大捷,铁军精神起共和。其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素有“香城泉都、绿色咸宁”之称。

“绿色引领未来,绿色决定生死。‘绿色崛起’是近期召开的咸宁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所关注的‘唯一主题’,而实现崛起最重要的载体平台则是‘三农’。”湖北省咸宁市委书记任振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反复强调,“咸宁54.2%的森林覆盖率、40%的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全国排名第8的生态城市竞争力成就了中国温泉之乡、桂花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楠竹之乡等美誉,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绿’为纲、以‘农’为要,充分激活‘三农’发展的绿色潜能,走出了一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经济、社会与生态‘三效’兼收的绿色崛起之路。”

做强“百亿产业”,撑起绿色经济“新常态”

“发展绿色农业主导产业,是支撑‘强、富、美’的关键和突破口。”任振鹤向记者点出了咸宁“三农”实现“绿色崛起”的路径和方向,“咸宁绿色农业产业路在何方?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楠竹之乡’、‘茶叶之乡’闻名遐迩,‘茶马古道发源地’享誉中外,油茶产业异军突起。楠竹、茶叶、油茶,正是咸宁实现‘后发赶超’的‘绿色内核’。”

对此,2012年底咸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三个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打造楠竹、茶叶、油茶三大“百亿产业”的战略部署,力争到2020年楠竹、茶叶、油茶三个农业产业的综合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

按照做强三大“百亿产业”的战略定位,近两年来咸宁市迅速掀起了“百亿产业”大发展的热潮。该市分别设立了1亿元的楠竹、茶叶、油茶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实施县(市、区)建十万亩、乡镇建万亩、村建千亩的“十万千”产业基地发展规划,三类农业品种的基地面积以年均10万亩的速度递增,基地建设强势推进。全市竹林面积达到163万亩,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油茶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

依托持续壮大的三大产业基地资源,从事楠竹、茶叶、油茶深加工的农产品加工园区陆续上马,产业龙头不断涌现,品牌价值快速提升。“从2012年到目前,三大‘百亿产业’加工园区由2个发展到11个,加工企业由30家发展到100家,产业产值的年均增幅都在30%以上。”2014年,全市竹产业预计实现综合产值18亿元、增长38%,茶产业预计实现综合产值43亿元、增长43%,油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达到15亿元、增长31%。

近两年,全市先后有近百个竹、茶叶、油茶产品在国家级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据测算,全市三大“百亿产业”品牌价值总量已突破40亿元。“三大‘百亿产业’正催生出撬动发展杠杆的‘蝴蝶效应’,咸宁‘绿色经济’高效、低碳、可持续的‘新常态’格局已经初具雏形。”

做优美丽乡村,守住绿水青山“生命线”

“2013年湖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三维纲要’,其中‘绿色决定生死’的战略思维无疑是对咸宁绿色崛起奋斗目标的最好指引。”在如何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上,任振鹤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绿色是咸宁最有成色的招牌,生态是咸宁最为宝贵的财富。只有坚守住‘绿水青山’,才能变‘后发咸宁’为‘厚发咸宁’,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在青山绿水中跨越崛起。”近年来,咸宁市委、市政府坚持走“生态资源立市、生态环境兴市、生态农业稳市、生态工业强市、生态旅游活市、生态家园美市”的发展之路,始终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抓、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要,将广大农村作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第一线和主阵地,把打造“美丽乡村”作为“三农”工作的一项主线任务。全市先后有60个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2个村庄被命名为全省“宜居村庄”,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列入全国首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嘉鱼县官桥村官桥八组被誉为“全国第一组”。“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主抓200个示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使之成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永不褪色的绿色屏障和宜居宜业的幸福乐园,让青山常在、绿水常清、发展永续。”

做活“改革红利”,释放绿色发展“正能量”

改革中求创变,探索中谋发展。谈到对咸宁“三农”绿色崛起的未来展望,任振鹤认为,最大的活力源自于深化农村改革,今后咸宁盘活农村市场要分“三步走”:

一是以“确权试点”,带动经营体制创新。近年来,咸宁市通城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县,在全县12个村试点推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在通城县的试点带动下,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已在全市六个县(市、区)全面铺开。摸清了全市可用农地的“家底”,咸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算盘”越打越响。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大户发展到2.6万户,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32个,拥有省级示范社22家、国家级示范社9家,家庭农场由2年前的1家快速增长到83家、总经营面积过万亩,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推动“资源入市”,唤醒农村“沉睡资本”。在任振鹤看来,加速“三农”绿色崛起,其核心就在于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农村资源在市场“无形之手”的调控下科学配置、合理布局,以“资源入市”唤醒农村“沉睡资本”,这也正是湖北省委“三维纲要”提出“市场决定取舍”的意义所在。而在两年前,咸宁市通城县石南镇牌合村农民就探索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的“牌合经验”,该村村民以土地使用权、房屋使用权等固定资产入股企业建设并享受“二次分红”,既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又提升了农民土地本金的升值空间。今年以来,咸宁市又在6个县(市、区)同步建设覆盖全市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广大农民可将手上农村产权通过交易所挂牌交易,受让主体拿到经营权证后,可以直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得到极大改善。以“资金合流”,打造支农“政策洼地”。随着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项目资金逐年递增,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这些资金的使用管理往往过于分散,无法产生集聚效应。如何用好、用活项目资金,汇聚“三农”改革发展的合力?任振鹤说:“我们按照‘整合存量、统筹增量’的办法,聚‘零’为‘整’,变‘九龙分治’为‘资金合流’。”比如通山县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连续6年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分批次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昔日的“国贫县”已经成为宜产宜居的生态新城。近三年来,咸宁各级累计整合跨部门“三农”财政专项资金20余项、计13亿元,集中投放到三大“百亿产业”等重点项目和幕阜山扶贫、“四化同步”试点等重点片区,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吸引金融机构、社会资金近50亿元,为咸宁实现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推荐阅读:

滨州:修树“太狠”引争议 园林专家解疑虑

浙江:长兴“石贩子”成园林“艺术家”

“愚公”30年带领村民造林8000余亩

河北:北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种苗木致富

编辑: 栀子花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