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广东:年花销售量价缩水 “花农二代”改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朱成方 刘晨  2015/1/29 13:54:41

B花农

传统花农现年龄断层桔农被迫外迁或改行

“现在年轻人不愿回来种花,女儿在快餐店工作,每月能拿几千元,还买齐五险一金。”广州花农芬姨说,下一代不愿再种花,原本十亩花田逐渐缩减,广州传统种植业正面临年龄断层。

在广州海北村,种植桃花的花农年龄都在50岁左右,子女大多在广州市区等地工作。“种花?这么辛苦,做什么不好?”花农朱先生反问。

一些广州花农选择异地种植

广州荔湾区葵蓬村经济联社工作人员介绍,葵蓬村种植的花卉主要分为袋装花、盆栽及盆花类为主,随着近年异地种植情况凸显,村里“屋边地”及农用地将在2月28日到期,计划建设荔湾区生态综合盆栽花卉种植基地,对783亩地进行改造,重新招租,“可以养观赏鱼或作为花卉交易场所。”

该人员透露,预计改造后土地年产值约1850万元,税利780万元,在册的和资格社员预计每人每月同步增加300元生活费。目前,村里种植花卉花农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部分人干不动了,靠分红过日子。”

广州黄女士家以种植袋装鲜花为主,供应给公园绿化等部门及外地顾客,以超过1万元承租一亩地,作为日常展示提供给顾客拿货的场所,“一个普通袋装花成本约1块多元,过去可以卖5元一株,现在只能卖3元。”为了减少支出,她几年前就开始异地种植,“佛山那边地租便宜,租了100多亩专门种植不同类型花苗,移植到袋子、花盆里,再送到这边给货量少的客人挑选。”

种桔黄金期很多桔农富了

顺德陈村素有千年花乡之称,早在汉朝就向皇宫进贡金桔,到明清时代已经“户以花为业”。2014年陈村种植年桔面积约6000亩,占花卉种植的37%。过去,种年桔收入丰厚,佛山顺德陈村不少村民种桔发家致富。

59岁陈村合成社区居民欧健16岁开始种桔,“文革时期,村集体就有种桔,自留地允许种5棵以内,超过5棵可能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砍掉或者没收。”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分田到户,陈村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年桔。

“只要桔树挂果,就可以挎着包坐在地头等收钱了。”回忆种桔的黄金期,欧健很兴奋,“种得差不多,1亩地能赚8000-10000元。”他与妻子种六亩年桔,年景最好时候年收入10万元。

“赚了钱,大家纷纷把家里瓦房拆掉盖两层楼。”欧健翻了新房子,还是村里最先买电视机的三户之一。1983年,电视机在农村是稀罕物,他托人从香港带回一台飞利浦牌电视机,花了四五千元,“每天晚饭后,左邻右舍准时挤到家里看电视剧,椅子不够坐,他们自己带。”

从仙涌嫁到邻村庄头的陈桂琴(化名)与丈夫种桔已经20多年,由七八亩缩减到目前的四亩。“1993年那会儿,只要果子变黄了,哪怕叶子枯萎,一样有人买。”陈桂琴说,到年底卖桔时节,桔农整日守在桔田里,“有人晚上开车来偷桔树,我们搭棚,晚上睡在地里。忙的时候,相邻几家就轮流去饭店打包回来吃。”

辛苦一年不如把地出租

到梁坚开始种桔的时候,黄金期已远去,他只租了两块地,各1亩,一块种挂果的年桔,一块种来年上市的桔苗。为了节省开支,梁坚自己培育桔苗,用柠檬枝扦插后再嫁接,经过三年精心种植即可挂果。

梁坚已经66岁,年轻时学会开机船,从事驾驶员工作,种桔是不得已的选择。梁坚与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均已成婚,但儿子、儿媳不愿意种桔,打工每月所得四五千元,孙子读中学,花钱地方很多,“退休后有社保,但老婆因为年龄问题错过购买时间,没有社保,现在还要出来打零工,不然我们全得靠儿女养活。”

“种桔一年四季没得闲,夏天最热最忙,气温高,蒸发快,要勤浇水,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最热的时候下地里。”梁坚说,为了遮挡强烈紫外线辐射,他们必须戴有纱布罩的斗篷,将脸、脖子蒙住。

“一只10厘米的花盆价已经从3元涨到5元,请四川、贵州来的工人帮忙换盆,人工费每天最低80元,挂果后给桔树塑形则直接按每盆5元收费。”梁坚感叹,成本在涨,年桔价格却远不及前几年,“以前卖60到70元一盆的四季桔,去年40元左右。”

梁坚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亩地租金最低6000元,一个种植周期两年,就是12000元。他一亩地里多为直径10厘米的年桔,能放1000盆左右,花盆、桔苗、人工至少15元,“浇水用的电,肥料,一盆10厘米的年桔成本在35元左右,如果卖不到40元以上,等于白干,不如做散工。”

与梁坚同龄的桔农朱广业(化名)种了两亩年桔,估计今年收入1万多元,“但桔田旁的地块租金已涨到1万元,辛苦一年不如把地出租。”

年轻一代多数不愿种桔

土地价比黄金,越来越多陈村桔农被迫走出陈村。临近的北滘、番禺、高明,远及江门新会、恩平,桔田里都有陈村人身影。陈村镇农业部门统计,陈村在周边地区花卉种植面积达7万亩,远超本地。

55岁的梁吉(化名)为陈村赤花居民,赤花农用地被征用后转战北滘西海。“在陈村,承包土地每亩年租金最低六七千,花卉大道那边甚至上万,西海这边每亩地租金比陈村便宜1500元左右。”梁吉说,尽管如此,今年仍将之前20亩地规模缩减到10亩,“年桔种植周期长,租地越多成本越高,种得越多亏得越多。”

由于工价太高,梁吉只雇佣一名工人,每月工资3000元,还要提供吃住。“现在散工每天50元涨到80元,活儿重点,100元不一定能找到人。”梁吉与妻子尽可能多做,只在摘花、换盆、塑形等工作量较大时聘请散工。还有部分人选择转行,欧健则选择到企业当保安。“60岁种年桔不算老,但那么辛苦还赚不到钱,不如随便找份工,挣的够吃就行。”欧健说,陈村年桔种植未来堪忧,年轻一代大多数不愿种桔,“吃不了苦,宁愿去打工。”

种桔大户不赚钱但仍坚守

与梁坚相比,宇宙村桔农的梁兆生显得淡定,家里桔田10亩,一排排直径60厘米、高1米多的四季桔花盆上用红漆打上标记,表示已被花商预订,“1000多盆已被预订,是多年老客户。”

50岁的梁兆生已种桔30多年。1982年,高中毕业的梁兆生回家务农,此时宇宙村开始大面积种年桔、花卉,稻田、鱼塘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我家世代务农,父亲还是种水稻养鱼,到我回来时直接种年桔。”梁兆生回忆说,当时潮汕、深圳、惠州及周边省份的花商,包里装着一打一打钞票,带着卡车到各村收年桔,“种桔比养鱼赚钱,鱼塘就被填平了”。

梁兆生说,在90年代初,他的年桔种植面积一度达30亩,而且如此规模在各村比比皆是,但后来建设花卉世界,大片土地被征用,不少人被迫转移到北滘甚至番禺,梁兆生则在宇宙村投标租下约10亩地。

由于去年遭遇低迷行情,梁兆生曾被劝说缩减规模,但今年仍然有近5000盆年桔上市。“去年市场情况也不好,政府订单少了,外地来的花商没赚到钱,但我的年桔还是卖完了,种得好看,还是会有买家。”

论及利润,梁兆生坦承种桔赚钱越来越难,“好卖不一定赚,整体价格跌了两成,只能保证不亏本,但减去开支,辛苦一年赚的钱只比去工厂打工好一点,也不值。”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