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花城花似锦,岁岁观花人如潮。广州花市是岭南特色的一张名片,2015年新春来临,档主正加紧扎花剪枝,四处竞争铺位,以赚得新年第一桶金。然而近年来,花市摊位中标价越喊越高,档主的收入是水涨船高,还是眼高手低?
记者从一名有6年花市摆摊经验的档主手中要到了一本2012年~2014年的账本。徐先生每年在荔湾和天河两区各有中标,两个花市一个传统、一个新兴,究竟这几年花市招标价、花卉成本、利润如何变化?2015年花市怎样开局?徐先生说,需要“看天、看人、看租金”。
竞标经:租金年年涨今年尤其高
花市前夕,竞标开锣。这是档主们的“角斗场”,租金高低,一决胜负。
上周日天河花市竞标,徐先生踏进会场。上午8时才开始,但1小时之前竞标长队已经沿栏杆曲折绕了好几圈,在其中他见到了不少熟悉的同行面孔,还有许多张跃跃欲试的学生哥的脸。
好不容易领到标书,徐先生握着笔迟迟不知填多少价钱。去年他以4900元竞到了一个盆花档,但今年看着眼前一大片热情高涨的竞标人,价格肯定会提高。他余光瞥到了其他人手中的标书,5000元、8000元投盆花档的,乃至两三万元投年货档的都有。
徐先生有点坐不住了,出门之前交流到的行情是,超过5000元很多人可能就要弃标。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天河旺啊,我在那么多区卖过,这里最好卖。”徐先生想了又想,下决心把标书改成6000元。末了,他担心这个价格中不了,又要来一张标书填了6300元,以确保万无一失。
11时10分,热闹的现场一锤定音,年货档以38800元刷新“标王”,而徐先生竞投的盆花档,最高价竟达9180元。“这么高!”徐先生一脸错愕,接下来一直念到了最低价5540元,他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好歹拿到了两个档口,但是他喊的价格是没有资格挑选位置的。
花市竞标价格年年涨,已是大家熟知的行情。早前,徐先生已在荔湾同样夺得一标,荔湾花市是老城区最大、设置档位最多的花市,他投标价为3860元,同样比去年涨了好几百元。
“租金贵了,成本就高了。”徐先生给自己2015年花市利润,先打了一个问号。
花卉经:节俭风劲吹小型花走俏
徐先生南下种花已经7年多了。他从遥远的山东菏泽,往广州搬来了富丽堂皇的牡丹花,走的是高档花卉路线。加上山东与韩国、日本商贸关系紧密,他还引进了韩国的大花蕙兰、蝴蝶兰等名贵品种,栽到了广州花都和芳村两个花卉基地里精心培育。
“你知道怎么在花市做宣传吗?就靠这株‘花王’!”徐先生秀出了前年在天河花市摆上的“镇档之宝”,图片上,一盆大花蕙兰像炮仗般节节攀高,热烈开放,旁边绕了一圈摄影发烧友。这盆花用的是上好的紫砂盆,成本高达六七千元,花市标价八九千元。但大约从2013年初起,高档花卉走入了寒冬。往年高档花卉都是部分单位和国企的“心头好”,如今,只有财大气粗的私企老板才订一两盆。
从2014年花市开始,徐先生改变了销售品种。2000元以上的大花基本不做,主营200元~300元的小型盆花,乃至更迷你的小盆栽。没想到销路很好,进货量也有所加大。
由于面向的销售对象基本变成了普通市民,徐先生改变的还有销售策略。以往他还会请领导来花市走走,拉个大订单,现在得想尽办法引得市民驻足,时不时要逗逗逛花市的小朋友开心,希望父母买一两盆小花回家。
有员工向老板“进谏”,说靠人脉卖花的传统时代过去了,现在应该跟着电商走。在电商网站建立商铺,线下搞个二维码,扫一扫展示商品的话就给打个折。
徐先生一开始还不屑一顾,一介靠天吃饭的花农,“不会搞、不懂搞”。后来他发现家乡一些精明的农贸产品商人都开始了电商营销,物流货车突突地开进田野里,订单量有了稳定的增长。这下徐先生也开始动心了,不过到底怎么转型,他发愁还没找到人才。
利润经:人工成本涨还怕天变脸
除去档口租金和花卉成本,最后两个影响花市利润的因素,是人工成本和天气变化。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是徐先生深刻的心得体会。前些年,花市的人工成本才八九千元,今年人工成本已增加10%~15%。
今年天河、荔湾3个档口,徐先生预计要请8个工人卖花、运花。他心算了一下,8个工人管吃管睡管发工资,每人成本在1000元以上,再加上从位于芳村的广州花卉博览园拉货过来的500元运输费,总体人工成本在1万元以上。
记者采访了不少档主,问及2015年花市愿景,他们异口同声地给出答案:如果不下雨,花市生意就好。
订单来源再有影响,也不及老天爷说变脸就变脸的天。2013年花市是公认的“差年”,因为当时连绵小雨,人流少了很多,徐先生同比往年少了4000元利润。“真想撂摊子不干了。”花市一结束,他就让志愿者把残花送到老人院。
2013年这场雨的威力还绵延到了2014年。黄埔花市档主林先生说,2013年他也亏得很惨,等到2014年竞标,大家又担心下雨,竞争者稀少,他以700元轻松夺得一个往年需要上千元的“靓位”。他说:“花市就是跟老天爷的一场对赌。”
2015年花市还有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暖,因为春节太靠后,加上广东今冬冷天太少。冷的时候,徐先生把蝴蝶兰运到了从化基地“催花”开放,才刚摆上几天,天气持续回暖,花蕊“蹭蹭蹭”地开,拦都拦不住。
目前,徐先生的蝴蝶兰几乎都已开始盛放。他和妻子去花场“看一次,愁一次”,妻子总是心疼地把未开的花苞数了又数。夫妻俩只能寄望于在冷库中的少量存货,能在花市上应景开放。
推荐阅读:
“苗木大王”吴宪阳和他的富硒农业
湖南:少将退役回老家绿化荒山
四川:小额担保贷款 农民工进城开花店
冯志芳:用鲜花见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