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福建:用别人的种子 开出自己的花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张辉 郭碧燕  2015/2/5 13:55:03

沿南靖县道漳和线一路北行,还未到“中国花木之乡”漳平,已见绿植遍地,花开正盛。这里是南靖县和溪镇闽台万亩花卉长廊,4000多户花农种了一万多亩花卉,是闽东南花卉苗木主要生产基地。

和溪并非传统的花卉之乡。10多年前,受到邻镇漳平市永福镇的辐射带动,和溪农民放下锄头,拿起花铲,变身花农。如今,和溪花卉产业方兴未艾,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然而,长期充当“跟随者”,也让和溪花农日益感到受制于人。别人的种子,如何开出自己的花朵?和溪人正探索一条独立的花卉产业发展之路。

“受”人玫瑰,手有余香

最早,和溪人种花,仅作为一项副业。

上世纪80年代初,坂场村出现了一些散户,引种时髦的五彩茶花。但市场并不像花儿那么美。“培育过程漫长,价格昂贵,需求不大,种植户基本亏损。”坂场村党支部书记李扬山说。花农们只好作罢,重新种起水稻、甘蔗、柑橘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溪的传统农业后继无力,亟待转型。“市场波动厉害,柑橘等的价格出现滑坡,种水稻也仅勉强够吃而已。”和溪镇党委书记张清浪说。

那时,昔日的穷邻居永福镇,因种花而摘掉穷帽子,还捧回了“中国杜鹃花之乡”的头衔。如今,永福已是享誉国内外的花卉生产基地,约有1100多个品种,年产花苗450多万株。

看到邻居种花风生水起,和溪人跃跃欲试。“和溪田地肥沃,自然条件适宜花卉种植,且毗邻永福,从漳州、厦门去永福,和溪是必经之地。”张清浪说,和溪发展花卉产业,更多源自永福的辐射带动,“不少和溪人在永福种植花卉,自然而然地将产业带回老家”。

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和溪人当起了花农。

李扬山说,目前,与永福仅20公里之隔的坂场村,70%的农户种植花卉,算上在外租的,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带来人均1万多元的收入。

花卉产业正成为和溪的主导产业。2011年,为推动花卉种植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溪斥资6000万元,启动闽台万亩花卉长廊项目。该项目集花卉种植、物流、批发等于一体,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西等地。

“‘受’人玫瑰,手有余香。”张清浪说,有赖于永福的辐射带动,和溪的花卉产业驶入快车道。当前,和溪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2013年,全镇花卉苗木销售收入超10亿元,效益最好的种植户年收入300多万元。除了在本土发展,不少种植户还将种植基地延伸至周边地区。

受制于人的“后花园”

和溪花卉产业从无到有,势头正劲。但另一面是,和溪花卉业多年来受制于人。

坂场村花农吕永山6年前开始种植茶花,现在规模已达10多亩,去年收入5万余元。尽管效益不错,但吕永山一直不太服气:“我种的地苗,主要通过永福销售,一株苗要培育两三年,只能卖10多元,到了永福人手里,却能卖五六十元。”

和溪是永福茶花苗主要生产基地,每年通过永福销售的茶花地苗超过3000万株。在坂场村,赤丹茶花种植3000多亩,产量的80%供给永福。

“由于技术限制,我们只能生产茶花地苗,由永福统一收购后将地苗移到营养盆中,在温室大棚里培育花蕾,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年,就有成品出售。”和溪镇分管林业的副镇长肖海堤说,“但如果没有永福市场,我们的茶花销售会比较困难。”

和溪因此被称作永福的“后花园”。“永福市场需要什么,就到和溪这个大仓库调取。”张清浪说。

技术落后,是“后花园”屈居人后的首要原因。

“永福能够将茶花地苗培育出花蕾,主要得益于温室大棚技术。但我们的花农只管种植,不懂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低。”李扬山说,发展大棚的另一个障碍是成本较高,每亩至少3万元,回报周期较长,许多花农心存顾虑。

品种多而杂、品牌塑造不力,是和溪花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又一原因。除了茶花,当地还有红叶石兰、桂花、红豆杉等,品种丰富,但比较零散,没有拳头产品,无法形成自己的品牌。而早在2000年,永福便获评“中国杜鹃花之乡”,7年以后,“永福”牌杜鹃花已是省著名商标。

“后花园”如何后发制人,是当前和溪花卉产业最重要的课题。

“后花园”如何走上台前

最近,林三伟成了和溪林中村的明星花农。去年6月,在同村花农林良才的带动下,林三伟率先从永福引进温室大棚,现在,占地6亩多的大棚,已培育起赤丹茶花、红豆杉、碧玉等花卉。

“大棚种植成本高,但效益也可观。”林三伟说,“我从本地花农购进茶花地苗,在大棚培育花蕾,每亩利润可达5万多元,而以往单纯种地苗,每亩利润也就一两万元。”

“一直以来,我们盲目跟随永福,缺乏主动性。现在,我们要摆脱依赖,发展自己的特色。”张清浪说。

提升技术是当务之急。去年开始,和溪争取到省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发展项目资金,用于温室大棚等建设。

正是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林三伟成为大棚育花的先行者。在他看来,掌握新技术是独立自主的不二法门,“只要品质好,就不愁销路,已经有不少客商向我订货了”。

此外,和溪镇还组织花农外出考察学习,邀请农业专家来培训、指导,推广现代花卉种植技术。

更重要的是打造自身特色,提高知名度,将二级市场变为一级市场。2014年,和溪投资50万元建设碧桃与樱花旅游观赏景点,将当地的文化公园、热带雨林、乐土美丽乡村等串起来,形成一条休闲观光路线,总长1.8万米,沿途种植碧桃与樱花供游客观赏,以花引客,打响名气。“特色的观光长廊,有助于形成新的旅游热点,无形中能带动花卉产业。”张清浪说。

营销推广也在创新。如,建立漳和花卉网,进行网上推介;打造特色营销队伍,鼓励他们到北上广等城市营销,形成全国营销网络。同时,政府出资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牌,补贴各花场的广告牌。

政府还在服务花农上下了不少功夫。以往花农办理植物检疫证,需要到龙岩市办理,很不方便。和溪镇向上反映,将办证窗口前移。去年4月,镇便民服务中心增设了办证点,工作人员周末也值班,随时为群众办理植物检疫证和木材运输证。

李扬山认为,和溪花卉应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的道路,“单一品种已经多年了,市场一直在变,未来我们应该重视品种改良,培育新品种,形成和溪自己的特色。”

待到“后花园”花香四溢时

在邻镇永福的带动下,和溪花卉产业从无到有,逐渐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而今的永福一盆杜鹃花走天下,风光无限。后起之秀和溪却始终活在邻居的光环下,仅是人家的“后花园”、“仓库”。和溪花农所面临的,是类似“代工厂”的窘境。

一方面受惠于人,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人。和溪面对利润低薄、效能低下的现实,必须摆脱约束,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永福花卉业历史久、根基厚,和溪这个漳州西南边陲小镇自 然难以匹敌。但和溪并不激进,稳扎稳打,找到短板,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品牌,一边提高效能,一边寻求机遇,正力争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的特色发展道路,把“后花园”推到台前,实现地方产业的突破。

当然,在短时间内,和溪花卉仍难以摆脱永福“后花园”的地位。但只要用心经营,革新技术,塑造品牌,开拓市场,打响名气,“后花园”也能花香四溢。

推荐阅读:

广西:良江镇独女村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

北京:门头沟将建5000亩玫瑰产业基地

江西:井冈山市林下经济发展见成效

重庆: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