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临朐“鞭炮村”变“苗树村” 走绿色致富路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李楠 祝红蕾 2015/3/19 10:38:54
多年前,潍坊市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十字路村是远近闻名的“鞭炮村”,村里95%的村民都从事烟花鞭炮的生产。如今,这里却成为了绿树环绕的“苗木村”,当地村民靠着种苗木发家致富。3月11日,记者来到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万亩苗木示范基地,采访了当地苗木种植的“第一人”刘同建。
初期 “没人跟我干 我就自己干”
3月11日,记者来到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万亩苗木示范基地,只见道路两侧种植了不同种类的苗木,将这里装扮成绿色的海洋。看着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只是一片庄稼地。作为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种植苗木的“第一人”,刘同建说,最初他决定做这行时还曾受到乡亲们的冷眼和嘲笑。
刘同建今年38岁,如今是全国有名的苗木专家。“从1996年起,我开始做邮局的投递员,最初对苗木种植的了解也是在投递报纸的过程中听别人说的。当时一听我就动了心,苗木种植就像是装修一样,国家日子越来越好,肯定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刘同建说,他觉得苗木种植在日后发展空间非常大。
但当他将这个想法跟同村的几名村民说后,却遭到了他们的集体嘲笑:“玩几棵苗子能挣什么钱,瞎胡扯。”刘同建告诉记者,当年他所在的十字路村是县里远近闻名的烟花鞭炮制作村,村里95%以上的人都靠做鞭炮为生。
“当年做鞭炮每年能收入两三万元,大家肯定不愿跟着我冒险。”刘同建说,没人跟他干,他就自己干。2001年,他花1800元购买了美人梅、金叶女贞、紫叶小檗三个品种的苗木,在自家的3亩地里种植。
发展 越做越大 村里人也跟着种
然而,刘同建充满信心地将苗木种下后,由于气候不适应,苗木一个星期内便冻死了一半儿。“当时没人做这一行,我只能从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刘同建说,靠着一股拼劲,他把幸存的一半苗木“保护”了下来,可苗木培育起来后,却无人来购买。
“原因很简单,我们这里只有我一个人种苗木,而运苗木的都是大卡车,运费很高,苗木商觉得不划算。”刘同建说,无奈之下,他忍痛以市场价70%的价格将金叶女贞和紫叶小檗卖掉了。2008年,灌木价格飙升,他又将种了7年的美人梅砍了当柴火,在原先的地上种上了灌木。“那么粗那么大的美人梅,当年因为沉不住气却当了柴火,如果换成现在,我肯定一直坚持种,迟早有人要。”刘同建说。
2008年,苗木价格飞速增长,刘同建也获得种植苗木以来的“第一桶金”.尝到甜头之后,刘同建不顾家人的阻挠,从邮局辞职,开始专心侍弄苗木。为了拓展生意,刘同建开着一辆二手车在全国各地跑业务,逐渐打开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多个省市的苗木市场,全国各地的苗木商知道在临朐有个叫刘同建的苗木种植户。
看到刘同建越做越大,原先嘲笑质疑他的村民也开始赞赏他当初的选择,加上国家禁止小作坊生产烟花爆竹,原本以制作烟花爆竹为生的村民集体“失业”了,村民们也开始纷纷种植起了苗木。从此,这个原本赫赫有名的“鞭炮村”改头换面变成了“苗木村”.
影响 带起一条产业链
随着苗木种植在当地发展越来越好,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之前靠做鞭炮一年收入两三万元,如今做苗木的收入是做鞭炮的十倍吧。”刘同建表示,附近的几个村庄也在种植苗木,逐渐形成一个苗木示范基地。“收购商到这里买苗木能‘一站式购齐’”.
在苗木发展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刘同建却将自家的苗木地都卖掉做起了“苗木经纪人”.“所谓经纪人,就是给收购商和种植户之间牵桥搭线,从中收取利润。”刘同建说,这算是苗木发展衍生出的行业,此外,锄苗工、运输员等行业也得到发展。
3月11日,记者在当地看到三名锄苗工正在给地里忙活。“青州有人收购了15000棵金叶女贞,我们三个人负责锄苗,大约需要2个小时,总收入450元,平均每人收入150元。”以前做鞭炮可挣不到这个钱。“锄苗工韩瑞芹对记者说,苗木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很多村民的就业问题。
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西富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政府投资800万元硬化示范园区道路,投资140万元铺设水利管道。”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引导下,苗木种植农户成立了26个苗木专业合作社、2个苗木联合社,形成了信息采集、品种引进、生产技术交流的平台和购销全国南北各地的网络,提高和稳定了苗木的市场价格。“陈西富表示。
推荐阅读:
江西:全南花木产业“拔穷根”
安徽:店前新造特色经济林1700亩促农增收
湖南益阳:培植珍贵苗木促增收
广西:“生态绿圈”增绿又增收
编辑: 橡皮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