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兰·苏来曼:种树治沙引领村民共同致富
来源:新疆日报 作者:张婷 2015/5/5 10:21:39
“我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习总书记还嘱咐我们回到家乡后在各自岗位上继续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总书记的话很激励我。”4月30日,在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库尔米西村,面对迎接他的40多名村民,努尔兰·苏来曼激动地说。
努尔兰把大家请进屋,和村民聊起了在北京的趣事,回答着村民好奇的提问。接着他拿出一叠信纸、一个笔记本还有一张合影,“这是习总书记在会上的讲话,我记了下来。”努尔兰一边说着自己的感受一边给村民介绍照片上的人物,屋子里不时传出热闹欢快的笑声……
荣获“2015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努尔兰最早走进人们的心里,还要从退耕还林、治理沙包地说起。
2002年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当大部分村民还在犹豫不决时,努尔兰率先将自家44亩一等地换成了233亩的弃耕地,全部种上了树木,并全部套种了苜蓿,经过认真管护,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当年就拿到了3万多元退耕还林补助金。同时,套种的苜蓿产草1000余立方米,为他以后发展家庭养殖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努尔兰一家的带动下,库尔米希村村民掀起了退耕还林的热潮,全村退耕还林面积达到了1100亩。努尔兰带动的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库尔米希村的生态环境,也使村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00余元。
还有一件让当地老百姓拍手称赞的事就是治理沙包地。由于过度开荒、放牧等原因,库尔米希村一带生态环境恶化,常年风沙弥漫,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村子东面形成了一座高达十余米,面积约为1000亩的大沙包,如何治理沙包地,改善村里的恶劣环境?
2004年,44岁的努尔兰打算从信用社贷款治沙,可当信用社工作人员前来考察时,看到眼前的景象就打了退堂鼓,“这么大面积的沙包,五六个家庭都干不完,就凭你自己怎么能干完,难道你是愚公么?把钱投到这里就像把水浇到沙子上一样。”面对质疑,倔强的努尔兰坚定信心,最终在县领导的协调下,他以230亩退耕还林地作抵押,贷款45万元,向亲戚朋友借了8万元,自筹资金5万元,将沙包承包下来。全家人花了两年时间,把1000亩“盐碱洼”都改造成了林地,种上了杨树和苜蓿,并修了300米的防渗渠,买了三台走动式喷灌机为苗木浇水。在努尔兰的精心培育下,10万株树木成活率达到80%。 天长日久,努尔兰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治沙模式:将粘土压沙和林木封育相结合,在林木中间套种苜蓿或经济作物,在周围的沙窝边上种沙枣树,既节约资源,又起到防风固沙作用。
努尔兰一家人用了四年的艰苦付出,硬是在沙滩上建成了1000多亩的防护林,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道道遏制风沙的绿色屏障,昔日风沙肆虐的荒沙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色宝库”。
2008年,努尔兰投入10多万元,在村上建了一个小型空心砖厂,如今他的空心砖厂和林木管理都雇佣本村和邻村的农牧民,每天每人发150元工资,有效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 2009年,努尔兰又率先在村里实施了节水灌溉,并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0亩,种植了打瓜、食葵等作物。通过一年的辛勤劳作,打瓜亩产达到了160公斤,食葵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亩产量增加40公斤—50公斤。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村民们实施节水灌溉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村里90%的土地使用了膜下滴灌技术,实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努尔兰家的优质奶牛发展到50头,优质品种羊发展到150只。2009年,他率先带头自筹资金,引进了两头西门塔尔良种种公牛和5只种公羊,进行品种改良,并将引进的种公牛在村民牧群中放牧,库尔米西村及周围村的300多户农牧民从中受益。目前,这些村牲畜改良率达到80%,仅靠销售牛奶一项便可创收200余万元。 为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14年,努尔兰筹集250万元资金注册的哈巴河县德勒达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动工建设,开展育肥、活畜交易等业务,解决了10名农牧民就业。在发展生产中,对一些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贫困户,努尔兰总是给他们很多的帮助。
努尔兰·苏来曼,男,中共党员,哈萨克族,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库尔米西村人。多年来,他不但自己勤劳致富,同时还带动了该村及周边群众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2015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我是一个农民,却能受到习总书记的接见,我很感动。我是一名党员,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却得到了党和人民授予的最高荣誉,我备受鼓舞。面对信任,我能做的就是——决不辜负!”
推荐阅读:
胡气新:发展特色种养引领山村致富
谢松林:在漳州打造行业领先的国家球根花卉
蒋忠评:大学生村官荒坡上试种“摇钱树”
李光辉:培育苗圃“淘金”忙
编辑: 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