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再俭:大山深处写华章 生态经济立标杆
来源:凌云县委宣传部 作者:赵新伟 2015/5/6 10:22:34
![1.jpg](http://image.yuanlin.com/sr/2015/5/d0bbd9ce-12a0-4952-879f-280f1ed0eba6.jpg)
郁再俭向前来参观考察的群众讲解食用菌种植技术
4月28日,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好消息从北京传来,在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名单中,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党支部书记郁再俭榜上有名,成为百色市受到表彰的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之一,也是该市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农民劳模。
谈起平怀,熟悉的人知道,这个村庄于2011年被授予“百色桑蚕村”称号, 2013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村。
敢闯敢干,小蚕“孵”出乡村好日子
平怀村位于下甲镇大山深处,半土半石又干旱少雨,村民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望天吃饭,雨多饱一年,雨少饥一年。”每年到耕田栽秧季节,村民为争水闹得不可开交,上屯要水,下屯断流,有些妇女为了争水灌田,甚至脱了裤子一屁股坐到水沟里。2002年,平怀村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由于贫困,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大片土地荒芜,基础设施无人建设,开通半山的公路没人组织建设被荒废。那年,在外开诊所、搞建筑的青年党员郁再俭当选为村民委主任,2008年,他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回村一看,真是一穷二白啊。”一上任,郁再俭就想,要脱贫,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产业来带动。一次,他去凤山走亲戚,看到当地村民的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着桑树,让他眼睛一亮:“平怀的光温条件适合种桑养蚕,既可增加农民收入,种桑树还可改善生态环境。”几经调研、比较,村里决定发展桑蚕业。但部分群众不接受这一个新生事物,有人甚至大骂:“村里很少的田地,都种上桑树了,吃什么?”他们普遍认为有粮才有饭吃。郁再俭抓住县委、县政府动员群众发展种桑养蚕的良好机遇,动员群众转变观念,最终几户亲戚勉强同意把稻田用于种桑,郁再俭想一举成功壮大桑蚕这一产业,让群众看到种桑的好前景,一下便要了60张蚕种,并信心满满地精心喂养。然而天不从人愿,由于蚕房消毒环节没有做好,蚕虫到了四龄时全部患病,白皑皑死成堆。群众的骂声接踵而至,有人更是把一包包死蚕扔到他家的大门口,难闻的臭味久久不散.
“别人养得成,为啥我不行?”不服输的郁再俭自掏腰包跑到南宁蚕种场学艺20天,又到贵港市云表镇蹲了一个月,自交伙食费向当地蚕农学习养蚕技术。回到村里后,失去信心的村民再也不相信郁再俭种桑养蚕致富的“鬼话”,大胆的他再领了10张蚕种,自已试养。由于技术到位,蚕房精心消毒,健康的蚕宝宝生长飞速。到了四龄蚕后,郁再俭作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所养的蚕全部赠给群众,五龄后,蚕虫吐丝上茧。几天后,受赠的群众每家卖蚕茧收入二三百元,拿到“真金白银”的群众乐开了怀,卖蚕茧得钱的消息一时间传遍全村,群众开始重拾起种桑养蚕的信心。经过几年发展,平怀村的桑蚕产业已初具规模,效益良好,然而一场金融风暴差点毁了平怀村的桑蚕产业。从2007年开始,美国金融危机初现端倪,世界经济不景气让中国的丝织品出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蚕农鲜茧售价一跌再跌,最终跌至每公斤8元,大量的蚕农欲弃桑种粮。在这关键时刻,郁再俭为挽救全村桑蚕产业,硬着头皮把全村1100多亩桑园私人承包下来,2008年,郁再俭亏本20多万元。直到2010年,鲜茧价格从8元每公斤升至40元每公斤,蚕农们见蚕茧价格转高,纷纷讨回桑园,此时郁再俭毫不犹豫地将桑园退回给蚕农。
经过多年的发展,平怀村桑蚕业步入发展的春天。2014年,全村种桑6000余亩,村民养蚕多的达13批,全村卖出鲜茧收入近600万元,养蚕户人均收入达7000元。郁再俭一家负责小蚕共育,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成为百色有名的“桑蚕大王”。村民张洪薪2014年种桑40亩,养蚕收入12万元。 “现在的生活和过去比,真的是天上地下,一点也不假。”他发出了幸福的感叹。
大片栽桑行对行,平怀有了新文章。成立桑蚕合作社,引导群众奔小康。桑树种植六千亩,遍地绿油好风光。到处建起桑蚕楼,水泥硬化到家乡。桑蚕业让群众一举摘掉贫困帽,也让平怀一跃成为百色市乃至广西桑蚕名村,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技术农民,在凌云招聘的10位桑蚕“农民技术专家”中,平怀村就有6位村民榜上有名。看着村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200多幢三、四层的“农家别墅”,村民们说,这是一张张桑叶、一条条蚕虫“孵”出来的。
编辑: 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