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苏州最有“情怀”的花农 18年栽培一棵“梦”

来源:姑苏晚报  2015/6/1 11:04:48

树刚成型

昨天,光福花农周斌芳在自己的花卉树木基地,迎来首批预订“艺术树”的客户。30年前,年轻的花农周斌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日本同行对于树木造型进行艺术培育,开始对“艺术树”着迷;18年前,步入中年的他开始筹集资金、四处学习、搜集资料,亲自尝试“艺术树”培育;因为树木培育周期长、难度高,整整18年后的今天,即将步入老年的周斌芳方才等来第一批“艺术树”成型、走入市场。因为杨过和小龙女的故事,18年在世人心中成为“恒久远”的标杆,而愿为一个梦想等待18年的周斌芳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最具情怀的花农。

“原来树还可以这样种,以前的我真是井底之蛙”

吴中区光福镇窑上村地处太湖之滨的邓尉山麓,村内花木成片,这里的村民大多是花农世家,从事花木生意,周斌芳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4岁的周斌芳是地道的窑上村人,从小跟父亲学做花工。“当时村里做苗圃的有很多,我想如果我也跟着他们做那就千篇一律,产品同质化、价格差不多,没有自己的特色是很难成功的。”年轻的周斌芳充满野心,他想找一条不同于传统花农的路径。

1989年,周斌芳将自己设计的四盆盆景作品投稿到《中国花卉报》,没想到立刻在市场上获得回应。一位广州客户通过报社联系到他:盆景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容易养护、寿命短,你能不能弄些大“型的可做观赏性的植物,便于打理养护?价格再高一点我都可以承担。”对于那时初出茅庐、见识尚浅的周斌芳来说,他对什么叫“大型可做观赏性的植物”还有些懵懂,遗憾地婉拒了客户的邀请,但此时心里已经隐约意识到这一市场的存在。

之后,周斌芳便开始着迷于寻找这种“大型可做观赏性的植物”,他托朋友帮忙去日本寻找资料。“我看到那些照片时都惊呆了,原来大树也可以做得这么有艺术感,以前真是井底之蛙。”其实,想为树木做“艺术造型设计”的念头不仅限于此。上世纪90年代开始,市场需求大量的树木作为绿化投入,在那段时间,光福当地有不少树木被大量挖掘、运到全国各地,其中不乏生长了数百年的老树。他告诉记者,行业内把这些山区农村生长了数百年的树种称为“山苗”。“‘山苗’虽能短时间呈现景观效果,但同时也给当地带来生态破坏,而且很多树因为离开了山上的土壤和气候,不适应新的环境而死掉,相当可惜。”

“养棵树就像养孩子,等上18年也值得”

周斌芳并不否认自己是商人,但是在培育“艺术树”这件事上,他坦言:赚钱不是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心中的那个理想,所以他愿意不计成本。18年前,36岁的周斌芳生意上有了一定积累,他决定开始启动这个想法,谁知立刻遭到身边朋友的反对:他们都说培“育艺术造型的树技术难度太大,而且时间跨度长,没个十年、二十年搞不定。朋友们担心,在这期间我靠什么养家糊口。”固执的周斌芳不顾大家反对,他自有打算——通过自学,那时他掌握了“鸿运果”的培育技术,这种植物容易生长、修剪简单、造型和名字都很喜庆,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完全掌握这一品种的培育技术。鸿运果盆栽在市场上一推出就受到欢迎、订单不断,周斌芳依靠大规模种植鸿运果赚了很多钱,但他没用这笔钱来享受,转身就把钱“砸”进自己宝贝异常的大树上。

养个孩子光有钱不行,还得有耐心、有方法,培养树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了能让古树按照自己的想法长成不同的造型,周斌芳四处学艺。北京、上海、苏州等地的图书馆里,凡是与树木培育技术相关的书籍几乎都被他翻了个遍,他还四处参观、学习,并托世界各地的朋友将看到的有艺术造型设计的树木拍照、寄到苏州。此外,周斌芳在培育“艺术树”方面还有先天优势,他也是一名盆景艺术家,掌握经典的龙游梅”、“川派拐梅”等多种盆景造型方法,他把这些方法也糅合进树木培育过程中。一年年过去了,周斌芳种植的3万棵大树也按照他的设想慢慢形成了别致的造型。

“树木的价值翻了10倍,我想让乡亲们都来学”

就在身边一些朋友发出疑问“老周的那些树到底还种不种”的时候,18年磨一剑的周斌芳甫一出手就让人惊叹。在他的树木基地,记者看到了这些艺术感十足的树木,有的枝干缠绕曲折像放大百倍的盆景,有的细致蜿蜒就像在树冠上绘了一幅山水画,有的枝条呈现出汉字造型。据了解,一棵普通的桂花树,当地花农当做树苗出售只能卖个2、3万,但是经过周斌芳多年造型和培育,有人出价20余万甚至更高。这批树木刚推出市场,就被北京、广州、常州等地的顾客纷纷抢着要。

周斌芳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实现心愿,接下来要开始为另一个心愿努力了:“我要把这个技术向乡亲们推广。”他说,虽然培育“艺术树”耗时久、前期投入高,但市场前景非常好,而现在光福本地不少花农种植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收益空间慢慢缩小。如“果有人想学,无论是技术还是资金上的困难,我都会全力帮忙。”

推荐阅读:

吕进耀:花甲农民巧手“摆弄”出一个“童话世界”

种花不为赏花 安溪有群“傻”茶农

王志广:玫瑰园里盛开“致富花”

黄成:花店老板突破瓶颈的创业经历

编辑: 菩提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