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强:汗浆泪浆凝聚群众致富希望路
来源:遵义人 作者:王伟 2015/6/9 11:22:39
![1.jpg](http://image.yuanlin.com/sr/2015/6/9682a5de-c688-4ee9-aed8-f2f795104650.jpg)
道真县棕坪乡苍蒲溪村六窝组,一个只有15户65人的传统小村寨,距乡人民政府驻地3.7公里,距苍蒲溪村委会1.7公里,群众收入以烤烟生产、外出务工为主要来源,2006年以来,该村民组抢抓苍蒲溪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的有利机遇,组织在家的12个劳动力,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通组公路的开挖与硬化,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选择了一位宁舍自己,也不忘大家的好组长。
宋太强,1952年2月出生,初中文化,自2002年担任苍蒲溪村六窝组组长以来,带领群众克服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恶劣环境,在上级财政投入有限,自身筹资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不等不靠,不跑不要,默默奉献,埋头苦干,锐意进取,舍小家顾大家,采取群众投劳的方式组织建设,在陡峭的山坡上,肩挑背扛、人拉马运奋战三年,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打通了他们的希望路与致富路,为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不遗余力、殚尽竭力、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和标准,使昔日百业待举、穷山僻壤的小村庄变成了今天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在他的带领下,家家户户住进了新农房、用上了自来水,走上水泥路,村里基本消灭了“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迎面扑来,形成了互帮互助、尊老爱幼、乐善好施、遵纪守法的文明新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完善,他敏锐地感到,传统的种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打破常规,理清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找准具有比较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于是他率先带头发展烤烟60亩,实现年纯收入3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民组发展烤烟200亩,50亩以上大户3户,实现年收入20万元以上。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垃圾乱倒,杂物乱堆,牲畜乱放,房屋乱建,是过去六窝的真实写照。面对这不堪入目的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定决心要引导、动员全村群众,改变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现象。为尽快完成通组公路建设任务,他带头拿出了自己刚刚花了2000多元购买的旋耕机用于搅拌沙浆,为解决公路建设用水难题,他二话不说,自己出钱到县城购买300米的水管,路通了,自己的机器也坏了,管子也破了,但在群众的威望却越来越高了。如今走进六窝,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而真正令人叹服的,还是在于六窝组率先在全乡实现的“三通一新”:“三通”即:一是水泥路家家通。修建了3000多米长的水泥路面,改变了“行路难”的状况;二是自来水家家通。过去,自架水是的主要饮用水源,但近年日渐干旱,水源干枯,鉴于此种情况,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发动村民从离村2公里远的地方引来了自来水;三是电话家家通。据统计,目前该组共有手机65部。如今,村民就是去田间地头都带着手机,再也不用担心信息闭塞而错失信息了;“一新”即100%以上的农户家都住进了黔北仡佬民居。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村民广泛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自管委,他以身作则,熟悉情况,和风细雨,村里每遇大事、要事、难事,都由自管委出面协调解决。2012年以来为建设新农村,他经常连夜召开会议,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积极参与,倒排工期,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内,就全部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县级验收,使家家都住进了改建一新黔北仡佬民居,进一步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奋斗在同步小康的伟大征程上。
推荐阅读:
农村娃打造“绿色银行”带领村民致富
金玉琴:大山深处的致富“领路人”
李亚超:红豆杉撑起“致富梦”
“二木花花男”的多肉王国
编辑: 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