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龙,王妙青一直保存着。
他15岁时突发奇想,在墙上雕出一条龙,就是这次无心之作,让他走上园艺师之路。因为对石头和园艺的痴迷,他将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买石头。所有人都觉得他胆子很大,他看中的则是海派盆景的前景
在温岭市泽国联树村的村道旁,有两座风景别致的“一盆园”。踏入园中,一步一景,各种奇石尽收眼底。“这是安徽黄灵璧石、这是芦管石,这是黑色灵璧石……”一盆园创始人王妙青一一介绍这里的奇珍异石。在另一座一盆园中,则陈列着王妙青亲手制作的海派盆景,曾多次获盆景类艺术大奖。他的作品,在温岭颇有名气。
艺术天赋高超,15岁在墙上雕一条龙
1984年,刚刚15岁的王妙青突发奇想,在家里墙壁上开始画龙。王妙青记得很清楚,画了5天的时间,然后从龙头开始雕刻,再到身体、尾巴,一条龙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了。
就是这次无心之作,让王妙青走上园艺师之路,成了他一生的事业。
亲戚朋友每到家里来,看到这条栩栩如生的龙,无不啧啧称奇,说这个孩子如果不去学雕刻,简直就是浪费了这么好的天赋和灵气。
年少的王妙青也愿意学习这项技艺,跟亲戚去上海打工后,选择到植物园做零工。这个时候,王妙青只是打一些散工,帮植物园的园艺师们打打下手。虽然没有拜师学艺的机会,王妙青还是很珍惜这份工作,在他看来,游客进植物园还要买票,而自己可以免费参观各种盆景,有时候植物园还有大师来讲课,自己可以在外面听课。
园艺师做造型的时候,王妙青也会在一旁看着,日子久了,王妙青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手艺。
一次下雨天,园艺师下班了,一座假山只有“勾缝”还没有做好,王妙青看着心里痒痒,大胆地自己动起手来,用水泥填补,把缝接好。
园艺师知道这是王妙青做的之后,就常常会带着他,“我可以帮园艺师做很多事,也不求报酬,他很乐意带着我。”就这样,在这位师傅的教授下,王妙青技艺日渐精进。
骑着自行车满台州找业务
1990年,学了一身手艺的王妙青回到家乡,准备找活做。可是,王妙青遇到了一个难题,台州跟上海的发展差很多,当时,台州的盆景市场很小,“一个盆景造价几千元,在当时是比较大的一笔开支。”但是,王妙青坚信,这是有市场的,做盆景会是正确的方向。
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王妙青骑着自行车找企业,他接的第一单业务,是附近麻车村的第一橡胶厂。“离家比较近,他们才相信我,我先帮他们做好,老板满意,最后付了钱。”做了20天左右,王妙青赚到了第一笔钱,2680元,这样算下来,日工资有100多元,这把王妙青乐坏了,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错,坚持下去是对的。
但是,那时找他做活的并不多,王妙青只能自己上门揽活。他骑着自行车到黄岩,接到了黄岩长天大厦的一份活,带着父亲一起,做了5天,每天睡在楼梯下,过硬的技艺得到了长天大厦领导的认同,结了1000多元工资。
在找对象的时候,王妙青自信满满地对女孩说,“我的这份手艺,将来铁定不会饿着你。”就这样,两人在25岁的时候结了婚,有了一个儿子。
建了两个“一盆园”
在接活和学习之间,王妙青常常来回上海台州,学习盆景技艺,师从盆景艺术泰斗殷子敏。
因为对石头和园艺的痴迷,王妙青将多年打工和做园艺积累下来的钱拿来买石头。王妙青评价自己“胆子很大”,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把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买石头,也是需要魄力。王妙青自己家的两亩地用来堆放石头,方便自己创作。
“我从一盆盆景开始做起,也想做好的盆景,就把园子的名字取名‘一盆园’。”此后,王妙青不断地找盆景业务。慢慢地,盆景市场越来越好,找他做盆景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技艺精湛,在业内的名气越来越大,并且得到了许多园艺专家的肯定。他先后被聘任中国盆景艺术家常务理事、上海市盆景赏石常务理事、温岭盆景赏石协会会长等。
2003年,王妙青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村里租了40亩地,租期60年,打造更大的“一盆园”。这个开放式的园林,成了王妙青的“园艺基地”,各种奇石以及收藏作品,都放置在这里。久而久之,成了别致的景观。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找王妙青做海派盆景,从设计图纸到操作,他一直亲力亲为,所以,王妙青每天都很忙,现在找他做盆景,必须要预约了。
王妙青下一步想做的事,就是在一盆园中建设展览馆,将“盆景艺术”展示给更多的人。王妙青与泽国中学签署了“园艺学习基地”协议,这里也是学生们学习园艺的场所。
儿子王灵巧就读于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刚刚大二的他,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并且注册成立了浙江一盆园园林有限公司。将父亲辛劳了一辈子的产业继续发扬光大,王灵巧颇有想法,他想用更为现代化的方式,打造园林产业。
推荐阅读:
“互联网+”托起大学生的“多肉创业梦”
林志军:带领“娘子军”苗木嫁接队走上致富路
张亚芹:巾帼不让须眉 苗木开创致富路
钱瑞华:咬定“茶花”不放松 创出一个亿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