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蒋博:种植苗木造福家乡

来源:毕节日报  作者:徐明玉  2015-12-4 8:58:35

山,一山连着一山。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黔西县金兰镇青华村育苗基地里的花木生机盎然。这些花木,有的已经可以移栽,有的只有几厘米长,还“蹲”在薄膜里。可不要小瞧这些小木苗,它可是当地群众的发财苗、小康苗。基地是该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蒋博创建的。

青华村是一个贫困村,该村村民蒋博多年来一直在外打拼,看见家乡没有什么变化,就回乡流转250亩土地,按照土地200元、按照水田3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在家的农民还可以在农闲的时候到基地里来打工,每天都有至少70元的收入。

蒋博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说以前搞传统种植业,当地一亩土地一年产值不到1000元,土地流转之后,农民不到10天就可以把一亩土地的收入挣回来,而且不担任何风险。

上个世纪80年代,蒋博在家乡做砖瓦,白天夜晚都在累,可还是亏了本,他只好出门另谋出路。离开家乡后,蒋博在贵阳打煤粑卖,并从家乡带一部分村民过去,准备在贵阳发家致富。先前的时候生意还可以,但后来用煤粑的人越来越少,最终他还是没有挣到钱,甚至连老乡们的工资都发不起。

几经周折,蒋博仍然留在贵阳苦苦寻找致富的门路。他卖过日用品,开过饮食店,最后搞起了建筑。其间,他发现许多建起来的高楼都要进行园林美化,需要很多花木。于是,他便开始收购一些花木卖给建筑商人,从中盈利。

为提高花木的利润,蒋博常常上云南下四川,奔走许多地方,进行花木交易,从中也寻找到很多种植花木的诀窍。后来他想,与其在外买,何不回家乡带领村民们种植,让更多的群众致富。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金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帮助他在家乡协调流转土地。

2014年春,蒋博回到家乡开始花木种植。由于技术、管理到位,如今在他的花木基地里,一座座山丘绿意盎然,一畦畦桂花疯长着,一株株紫荆花手挽着手,一棵棵红豆杉肩并着肩……微风过处,一阵阵芳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还有十几名群众在基地里为花木掐尖、除草、施肥,显得格外忙碌。

一位群众指着一座座山坡,如数家珍地告诉笔者:“这个山头主要种植桂花和紫荆,挨着的那个山头种的是红豆杉,还有好多我不认识,蒋博说一共有70多个品种哩!”

说起在家乡种植花木的初衷,蒋博有万千感慨:“我种植花木其实就是想带领群众致富。离家这么多年,家中许多事情都是乡亲们在帮忙,不反哺家乡,良心上过不去。”

蒋博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带我们走进了桂花种植基地。只见一株株桂花摇曳生辉,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清香。几个正在桂花丛中拍照的女孩兴奋地说:“从没见过这么多、这么香的桂花林,下次一定要带朋友来看看。”

“蒋博回来创业是好事,为我们增加了收入。他还跟我们签订了正规的土地租赁合同,平时我们还可以在他这里打工。每天不低于70元。工资虽然没得出门打工高,但家里的老小都可以照顾到,比在外头漂泊划算得多。”正在为花木锄草的林大姐喜滋滋地告诉笔者。

蒋博介绍,基地成规模以来,附近村的村民都在基地里干活,平均每天有40人左右,有时忙不过来,还得到外乡去找人来帮忙。光是一年的劳务费开支就达几十万元,村民人均可增收1.5万元左右。

据悉,蒋博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在家乡发展花木种植,希望能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致富道路。

“蒋博现在搞得这几个山头的花木种植基地已成气候,我们也可以到基地干活挣钱,这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收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老百姓就指望跟着他的这几座山头挣钱喽!”村民张大爷高兴地说。

推荐阅读:

李明红:小小雷竹造“富”一方

肖杰:爱上多肉远行南非

杨青冉:大熊猫“邻居”的绿色脱贫路

孙涛:多肉植物里的致富经

编辑: 小白杨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