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依托退耕还林 促进林业发展林农增收
来源:华西都市报(成都) 作者:冷国文 2016/6/2 16:57:00
5月10日,国家林业局退耕办总工程师刘再清、技术处处长陈应发等一行到内江市威远县检查退耕还林工作。检查组在详细了解了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农业BOT”模式,实地查看了退耕还林无花果基地建设后,对威远县退耕还林工作予以了肯定。
内江市从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兑现政策,保护农民利益,截止到2015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69.5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1.74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进林业工程带动林业产业发展
3月9-11日,2016年中国首届无花果产业发展大会在威远县隆重召开。来自土耳其、阿根廷和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外专家,以及全国各地无花果业内人士、产业合作伙伴、省内新闻媒体人员共计200余人出席。
如今,无花果已经成为了威远一张响亮的名片,威远无花果以种植规模大、产业链完善、品牌知名度高的特点享誉全国。
而说起无花果的种植历史,就得从退耕还林说起。2002年威远县利用退耕还林工程,从山东林科院引进优质无花果品种,在向义镇四方村种植300亩;2009年以来把发展无花果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项目的主要产业;2012年后利用现代林业产业重点县建设项目促进无花果产业腾飞。
从2009年起,威远县连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新增专项建设项目,共新建产业基地3.98万亩,其中无花果1.74万亩、核桃0.83万亩、木质原料林1.41万亩。
通过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威远县已初步形成七大优势林业产业,有力地促进了该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全县林业经济实力。
搞好统筹规划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威远县退耕还林成果仅仅是内江林业的一个缩影。
内江市从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5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69.54万亩。工程涉及5个县区111个乡镇、1283个村,直接受益农户22万余户、人口80余万人。国家累计投资 9.8 亿元。造林质量经国、省专业核查,合格面积保存率达95%以上。
为了确保退耕还林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推进过程中,内江市坚持生态优先,搞好统筹规划。着眼于建设“沱江中游生态屏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工程建设中做到与农业综合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扶贫开发以及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一方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农民退耕后吃粮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麻竹、速丰林、林果等特色产业,使农民从坡耕地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加快国道、省道、旅游通道沿线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步伐,为全市旅游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整合部门项目加快后续产业开发
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内江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生态造林、景观造林和营造经济林,使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始终沿着“山绿民富”的方向推进。
同时,加快后续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文件,要求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等多部门的项目投入,积极建设林、竹、果、药、茶等后续产业原料基地,延长产业链,重点加大对退耕还林困难乡镇、村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程度地解决退耕群众的长远生计。
按照相关规定,内江市发改、财政、林业等五委(局)分别向各县区分解下达了2014年度和2015年度专项建设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任务。目前,全市2015年度后续产业种植业完成率已达80%,养殖业新改扩建禽畜圈舍完成率已达70%。
近年来,内江市以创建森林城市、建设“森林内江”为目标,着力做好“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保护、改革开放”四篇文章,加快建设具有内江特色的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法治林业、效益林业、人文林业、服务林业,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截止2015年底,全市森林面积267万亩(含四旁林),林业用地面积197万亩,有林地面积183万亩,活立木总蓄积7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15%。2015年林业总产值38.2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获得收入860元。
推荐阅读:
孙阿琦:唯有兰花香正好
袁昌选:油茶矮化多分枝苗木培育技术获国家专利
李卫东:“苗木大王”带动万户苗农增收
刘玉伟:花木为媒 致富有道
编辑: 小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