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花卉种植户的“供给侧改革”
来源:三明日报 作者:邓文桂 2016/6/3 18:15:31
近段,正值汛期,李金红的花卉基地里,有20多亩大棚进入了“沉睡期”。这个“沉睡期”,要经历2个月左右,李金红称之为避汛,同时,也是给土地以休养生息的时间。
李金红是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人,花卉种植户,在嵩溪镇花卉种植区内种有几十亩花卉。由于基地临近河边,几年时间里,她的基地遭遇了好几次汛期洪涝灾害,种下去的花苗被洪水全部淹掉。
为了避开当地种植户闻之色变的汛期灾害,去年开始,李金红改变以前花卉大棚全年种植的模式,对土地采取分段种植。她计算好种植时间,7、8月种下花苗,到年底收获后,第二年再种下一批花苗,正好4月前全部收完,到了5、6月份汛期,让土地空置两个月,以避开汛期可能带来的灾害损失,也让土地休息两个月。
与此同时,李金红改变花卉品种,使种出来的花更适应市场需求。以前,李金红种的是非洲菊,一次种下后,全年采收,遇到汛期洪涝,一次性有可能被淹个干净。分段种植后,李金红前往云南等外地市场考察,寻找能够适应分段种植、又适销对路的品种。最后,她将花卉品种定在了洋桔梗、康乃馨、勿忘我等中高端花卉品种上。
“康乃馨9月种,第二年农历正月出花,可以采收两批;勿忘我9月种,11月开始采收,一直可以采收到次年4月;洋桔梗8月种,次年4月前采收完毕。这些花都避开了汛期,且经济效益更高。”一般来说,这些中高端花卉只要能够采收头批,成本就可以回笼,有的还可以略赚,这样,接下来的二批、三批花,就是纯利。“效益一点也不会比全年种植的非洲菊差,还可以省下两个月的人工支出。”李金红说。
花卉种植品种的结构调整,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升了经济效益,降低了土地的使用频率。这种做法,被李金红称为是花卉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这种创新的种植方式,避开了汛期洪涝灾害,又贴近花卉市场需求,且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来,李金红的花卉产值达到了20多万元,比种植非洲菊增长近两成。
推荐阅读:
湖南浏阳:摸底调查花卉苗木产业
内蒙古包头:发展经济林助力“十个全覆盖”
四川阿坝州:上半年林业总产值超25亿
贵州安顺:林业蝶变看安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编辑: 小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