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建村发展苗木产业 让贫困户做“股东”
来源:中国·马鞍山 作者:董磊 2016/6/21 10:04:49
和县新建村,地处以温泉闻名于世的香泉镇。6月6日,记者踏上这片土地,空气清新,环境幽静,绿色的田野一望无际。眼前的美景,似乎与贫困格格不入,但就是这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至今还戴着“贫困村”的帽子。富裕的家庭各有各的致富模式,但是贫困家庭却是相似的。“目前剩下的贫困户,残疾、患病人口居多,主要特点是家庭缺少劳动力。”香泉镇副镇长滕衍虎的一席话,道出了贫困户难以脱贫的根源。
因地制宜 贫困户紧跟“苗木大户”
在新建村扶贫第一书记黄宏斌的带领下,从村部出发,沿着033县道一路向西,驱车不过数分钟,一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便映入眼帘。“这是栾树,长得快!这是栀子花,花期长,香气足。”这片苗木的主人孙传勇面对林子,如数家珍。今年64岁的孙传勇,栽种苗木已经超过30年,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苗木大户。黄宏斌来新建村挂职前,是和县林业局的总工程师,对林业种植了如指掌。“新建村苗木产业根基雄厚,我们就琢磨着,能不能在这苗木上做一做脱贫文章。”黄宏斌告诉记者,新建村贫困户许多都是老弱病残,要资金没资金,要体力没体力,这些人想要脱贫,谈何容易?好在新建村的土壤适合林木栽培,经过多年发展,苗木种植风生水起。由于不愁销路,“苗木大户”急需扩大种植面积,而周边的贫困户们手中有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贫困户们将地流转给“大户”,自己则进园务工,不仅赚了租金,也拿了薪金。
当日,本该在苗木基地里上班的刘和喜没有来,孙传勇一打电话才知道,原来刘和喜90多岁的老母亲扭伤了腰,他送母亲去医院了。在孙传勇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刘和喜的家中,刘和喜的老伴无力地坐在椅子上。“我患上糖尿病几十年了,4年前又得了尿毒症,现在每周都要去透析。”随行的新建村主任助理姜晓华非常了解刘和喜的家庭情况,“老刘今年有70岁了,老伴68岁,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儿子和媳妇在南京做钟点工,常年不回家。如今家里只有三个老人,还都有病,生活非常困难!”由于缺乏劳动力,种地有困难,在村里的撮合下,刘和喜将自己的田地流转给了孙传勇。“原先种水稻,一亩地一年挣不到500元,现在我们一亩地的租金就有600元。”刘和喜的老伴说,如今自家的5亩地每年的租金能有3000元,刘和喜平时到苗木基地打工,一天能挣80元钱,再加上低保金,虽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比以前那是好多了。
不仅仅是刘和喜,如今,新建村18户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苗木大户,通过“流转土地赚租金、进园务工赚薪金”的带动模式,贫困户们的内心升腾起了“摘穷帽、拔穷根”的希望火苗。
顺势而为 发展旅游业让贫困户做“股东”
新建村苗木基地面积约2500亩,苗木产业颇具规模。过去,身处穷乡僻壤,想致富,难寻门路。如今,好山好水好空气就是财富。行走在新建村的苗木基地内,扑鼻的花香和满目的绿色让人沉醉。“这里离香泉镇仅仅数分钟车程,每到旅游旺季,香泉游人如织,这片山林就是我们吸引游客的‘宝藏’,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在新建村村部,村主任尹宏正与滁州客商赵俊生商量成立森堡苗木合作社的细节。
2014年,赵俊生在新建村流转了1500亩土地,投资建设森堡庄园高档苗木基地,两年来,共种下了20余万株苗木。赵俊生表示,以苗木基地为依托,森堡庄园正着力打造集农业观光、休闲垂钓、瓜果采摘、农家美食为一体的综合型家庭农场。“充分利用苗木基地的优势,将木屋建在树林之中,久在城市的人们住在木屋,犹如身处野外,可以尽量拥抱大自然,享受难得的野趣!”虽然规划蓝图已经绘就,但是赵俊生坦承,尽管项目已经从银行贷款300万元,但是还有缺口。这时,尹宏接过话茬,“有办法填缺口,就看你有没有诚意打动贫困户们了。”原来,通过村里的统一申报争取,目前新建村13户贫困户已经通过小额信贷申请,每户将获得5万元3年期无息贷款。“这批资金如果集中给森堡庄园使用,每年将获得5%的分红。”赵俊生当即表示,贫困户们将这笔贷款投入森堡庄园,不仅能以土地流转获取租金,进入农庄务工获得薪金,还能入股分红赚得股金!
尹宏告诉记者:“如果农场吸引来大量游客,也将带动周边农产品的销售,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将更加多元化。”
推荐阅读:
宣城:林业经济发展格局初步成型
浙江金峨:家家种植花卉走上致富路
湖南龙山:栀子花“香”满山 已成片成规模种植
安徽当涂县:让绿色生态蝶变为金山银山
编辑: 橡皮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