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彪:“治沙狂人”带动10万人“脱贫”
来源:大公网 作者:朱烨 2016/7/21 11:22:29
那是1988年5月8日,王文彪清楚地记得,自己赴任盐场的第一天,就收到了沙漠的“下马威”。“汽车刚进门就撞上了沙堆, ‘轰’的一声就抛锚了,”他说,“当时十分尴尬。”于是,自那时起,他便决定,上任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每吨盐拿出5元钱用于治理沙漠,“必须要治沙!”
穿“死亡之海”九死一生
1997年,亿利资源集团负债修建第一天穿沙公路。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贫困,王文彪28年的治沙路,从一开始就是一条扶贫路。
他向本报透露,刚开始治沙只是想把盐场的环境变好,后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又发现产品销路出现问题,于是又接着思考如何从大漠中打开一条绿色通道,让沙漠里的人们真正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这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沙行动。然而真的要与沙漠打这场硬仗时,王文彪才发现,即使费尽周折筹齐了7500万元修路资金,这条治沙的不归路才只是开了个“烧钱”的头,茫茫大漠千年黄沙,推了埋埋了推,整整3个月的时间就这样打了水漂,竟是一寸路也没修成。
沙漠的特殊让“增绿”有着太多徒劳无功的可能性,莫说一棵树,就是一片树,很快也会被风沙穿透、淹没、连根拨起,多少人在“治沙”这条路上打起了退堂鼓,而王文彪却如当代“愚公”一般矢志不移,硬是跟黄沙较上了劲。“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很快,在他的坚持下,团队有了新的思路,接下来,“打方格”的修路方式逐步推广开来,种下的树竟有了成活率,到1999年10月,全长65千米的库布其沙漠柏油马路竟然实现了通车!
王文彪谈起这些,总是含着淡淡的笑,对过往创造的奇迹或遇到的困难,他似乎并不愿多做讲述:努力的时候拼尽全力,过去了就只顾前方风雨兼程。然而他所创造的辉煌仍在沙漠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比如27年来,库布其沙漠降雨量从不足70毫米/年,增加到310毫米/年,土壤面积从5000亩变为300万亩,生态资产从负值变为4000多亿元人民币;比如世界沙漠总面积7千分之1、全国900分之1的土地变为了绿洲,在改善沙漠生态发展沙漠产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创造了价值4600多亿元人民币的生态财富。
沙漠里或许看不到他伟岸的身影,但那里的10万脱贫人却永远流传着“治沙狂人”的大爱故事。
厚道共赢成核心价值观 “大成若缺”要永葆动力
“清汤挂面碗底沙,夹生米饭沙磕牙,帐篷卧听大风吼,早晨起来脸盖沙”这首顺口溜就是当时治沙人的生活。
他对本报透露,厚道共赢的企业文化“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治沙和扶贫,受益的都是当地老百姓,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在做厚道的事情,”他说,“正因如此,厚道才成为了企业价值,然而任何一项事业若不能共赢则无法长久,厚道共赢才是辩证统一的可持续之路。”
他引用老子的话称,“大丈夫出其厚,不出其薄“。他指,亿利作为一个企业,却心甘情愿投了几百亿,甚至把整个集团赚的钱全部堆在沙漠里,是为了让沙漠变绿洲、为了让当地变得有潜力,为了将清风送到北京,“本来应是政府做的事,结果亿利做了。”
编辑: 橡皮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