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苍溪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唱响富民增收凯歌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奉小龙 安元琴  2016-10-19 16:31:52

“生态庭院是苍溪人民的创造”,这话不假。上世纪50年代以来,苍溪人摸索出的庭园经济模式经历萌芽、成长、成熟,如今迎来了丰收的美好时光,正是“一路辛劳一路歌”。

运山镇有个小地名叫“石门子”的地方,是苍溪庭院经济模式的最初发源地。上世纪50年代,当地成功培育出优质雪梨品种。如何将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抓手?当时的运山乡动起了创办园艺场的主意。1958年,米丘林园艺场开始建设,莫怀林、莫怀义、莫怀勋、罗时光、张文直等年轻人是主要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米丘林园艺场逐渐发展壮大,并迅速成名。运山镇的成功实践,为全县另辟蹊径助农增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为了从“养鸡换油盐,养猪为过年,省粮卖点零花钱”的困境中走出,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番思考与探索的苍溪县,开始大力发展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渔塘、小药园为主体的“五小”建设。房前种果树,屋后栽桑林,家家户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各类经济作物,一时间,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全县“庭院经济”的雏形也初步显现。 

到了80年代中后期,“要得富,靠支部,规划农户分开住。增产粮油稳基础,房前屋后栽果树,猪鸡鸭兔一大路,各行各业来服务。组织起来修公路,修水改土不停步。科学技术紧抓住,三年五载就致富”的思路逐渐明晰,推动庭院经济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铺开。 

时隔多年,苍溪县委农工委主任牛康辉在他的“庭院经济微评”里仍然这样说:“生态庭院是建立在环境友好型基础之上的一个既生态又开放的经济系统,给我们今天开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从90年代的“一院三子”到“三规四改”,再到“六个一”,再到如今的“群园联动”、“四带一区”、“全域园区,三产融合,”从调整粮经种植面积,到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到与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相结合,苍溪庭院经济一路走来,大胆创新、小心求证,不断调整适应新的生产关系要求,其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不断拓展。苍溪农民独创的增收模式,也让他们过上了“秀水青山新居家在锦里,绿树红花庭院人如画中”的幸福生活。据了解,“十二五”末,苍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实现翻番。 

陵江镇玉女村是个典型的缩影。这里地处高山,交通不便,农民常年靠天吃饭,遇到干旱的年景,人畜用水都要到山下去找。“县里发动大家搞庭院经济,帮他们解决了水、路等问题。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起了生态果蔬,有些还开起了农家乐”,陵江镇党政办负责人介绍道,目前,玉女生态庭院文化农业园区打造完成,庭院产业、庭院民居、庭院基础设施建设、庭院文化和庭院服务等生态小康新村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及成效在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会园区、金兰园区、柳池园区、双龙园区……近年来,苍溪在庭院经济的基础上,创新建设了10多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起猕猴桃、罗汉果、核桃等多种产业,在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苍溪人并未丢弃“小园区”建设,仅2015年,该县农户就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庭园猕猴桃”4600多亩。“可别小看这房前屋后的一点面积,”河地乡琳琅村村支书杨嘉荣介绍,“本村24户贫困户中,有一半的人在房屋周围种了猕猴桃。按每户半亩计算,每年能增收三千到五千元呢。这样发展下去,咱们村脱贫还愁啥?”

推荐阅读:

重庆秀山:穷山坳变成致富茶海

临城西台峪:苹果映红致富路

海南:林下种粉蕉增收上千元

河南泗店乡:特色产业促增收

编辑: 梧桐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