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园林有约 >> 正文

胡优华:前行在“智慧园林”前沿的“徽骆驼”

来源:中国园林网  作者:段世平  2017/1/5 10:47:00

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优华

和蔼的笑容、充满智慧的眼神、儒雅稳健的谈吐,这都是胡优华留给笔者的印象。作为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会长、合肥太湖商会会长、新徽商的领军代表人物,投身园林绿化行业近三十载,并将复兴徽派园林和弘扬中华园林艺术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他,“现代徽骆驼”于他而言实至名归。

在“2016艾景奖”园林景观设计大会现场,笔者有幸对胡优华先生进行了采访,倾听他讲述精彩的创业故事,以及对园林行业发展的独特见解。

中国园林网:胡总您好!非常荣幸能采访您,可否请您谈谈,您是如何与园林行业结缘的?

胡优华:我1986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园林绿化专业,并进入央企中铁四局集团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当时园林专业毕业生很少。大学时期我就爱好插花选修课,在参加工作后,我有意识地将插花艺术运用到单位会议摆花的布置中去,并经常参加省内及全国性插花比赛,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工作之余,我经常去当时的合肥含山路一家花店免费帮忙插花,作品卖得很好。花店老板非常欣赏我的插花技术,主动把花店赊账转让给我来经营,那个时候插花行业在国内还算比较稀少,发展前景很好,于是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将业务拓展为鲜花、开业庆典与婚庆花篮、花卉租摆等业务,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为我今后的创业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铁四局生活服务公司下面设有园林分公司,主要承接铁路上的园林绿化工程。因为我是园林绿化专业科班出身的,加上经营花店积累的经验,我就及时抓住机遇,于1997年创立了现在的公司(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当时政府管辖的园林业务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我就从园林资材与草种贸易、节水灌溉入手,再做一些庭院绿化工程,还有一些公路、铁路生态修复等业务。经过默默耕耘,企业逐步迈入正常发展轨道。

中国园林网:您在创业初期,是否遇到过比较大的挑战?

胡优华:我们曾经历过一段瓶颈时期,就是在用人的问题上。创业初期,我曾经安排一些亲戚在公司担任重要职位。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为了管理创新,需要引入更多优秀的人才,于是招聘了很多大学生。2003年曾有一位大学生向公司提出建议,他认为公司内有老板的亲戚,想干点事情,但很难放开,这样工作未来没有前途。我当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果断决定,把亲戚都解雇,重点启用有才能的大学生参与公司管理。其实做出这样的抉择很艰难,当时顶着各种舆论和重重压力,但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我必须这样做,这也是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考虑。经过这次改革之后,企业的管理机制就灵活起来了,各种创业的活力也充分迸发,公司成功转型为现代化管理型企业,但在我内心依然非常感谢创业初期和我一路前行的人。

中国园林网:这样的行为确实需要很大的魄力,同样,您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家乡建设的反哺都令我们钦佩,请您谈谈您做这些事的初衷和目的。

胡优华:作为企业家,首先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同时还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来。我们每年在一些地方中标后,都会积极向当地的教育局、妇联、团委进行捐资助学,主动关注、关爱留守儿童,扶助一些贫困大学生创业。作为家乡商会会长,如何把家乡人团结起来,让更多的老乡愿意加入,一起服务会员,回报家乡,是我和商会一直努力要做的事情。同时作为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会长,更要团结同行引领行业发展,有益行业自律自强。我们公司每年都要拨一部分费用资助社会,用于各种赈灾和扶弱济贫,用实际行动传承“以众帮众、仁义礼智信”的徽商精神。

“徽商精神”的典型特点就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今后我们行业协会和商会要更好地传承徽商精神,做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徽骆驼”。同时努力把徽派园林复兴起来,并将我们地方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出来。

中国园林网:听了您的讲解后,感觉徽商精神不再是什么玄乎的抽象概念了,而是一种可闻可见的拼搏精神,一种敢想敢做的行动。据了解,贵公司正在运营一个叫做“好养护”的平台,能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这个创新的模式?

胡优华:在介绍“好养护”之前,我想先说一说“智慧园林”。“智慧园林”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态园林相融合,建立智慧生态园林大数据库,促进生态园林产业化、智能化、信息化健康发展。公司大胆引进了“园林养护+互联网”思维,打造全国首家园林行业养护服务O2O综合性交易平台,致力于为大量建设好的公共空间园林及私有空间园林服务,颠覆传统设计、施工及养护模式,满足客户各种个性化定制服务需求,360度做好您身边的园林管家。

“好养护”主要分为两大块,存量生态园林的私有空间养护和政府公共空间养护,也可以为施工企业服务。目前主要做单位庭院的养护。根据不同的季节变换,实施不同的养护方式,定期给予相应的养护,实行碎片化服务。你只要下载“好养护”手机APP,通过手机在线上下单,我们会派持证上岗的绿化技能人员给你实地进行养护。完成养护后,客户可以在线上进行评论,服务满意后将费用打入公司指定账户,相比其他养护方式成本降低一半。打造“好养护”线上平台的初衷就是为客户降低成本,事实上,这是一个好的项目,非常有实际意义。去年十月上线以来,在合肥、成都、石家庄、南京等地区都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丰富度比以前大大增加了,信息的流动比以前也大大加快了,使得信息越来越对称。以前很多行业都是依靠信息垄断和不对称来牟利的,如今互联网让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导致以往通过信息产生的权利被大大削弱,靠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利润的企业越来越难。“好养护”平台目前在推广阶段,一个新产品的出现,从不理解到接受是需要过程的,我们有信心经营好这个平台服务社会和大众。

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平台+个人团队”的平台经济,“智慧园林”的引领现在处于启蒙阶段,很多人还没有明显感觉到对园林行业的影响。我们华艺园林在这个领域还算领先,做这个平台也算是抛砖引玉。现在城镇化的步伐放开了,存量园林养护的范围将会更加广阔,以后森林养护、风景区、公路、铁路等领域的养护都会逐步发展起来的。

中国园林网:胡总的互联网思维以及敢想敢做的精神,让我非常钦佩,特别是关于“创新”与“跨界”,您可以算是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胡优华创新是企业家、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学科、领域、行业、文化乃至时空的创新融合所带来的颠覆性创造可能成为打破界限的推力,打破生态园林发展瓶颈需要走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继而产生跨界。

对于生态园林行业的跨界创新,首先一定要了解国家和行业的趋势,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我们要善于利用企业发展的各种工具,我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很重要,无论你是哪个部门,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擅长的东西。另外一点是认真分析了解国家与地方法规,再来实现跨界融合的创新,未来是分享经济、创意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智能制造的时代。园林苗木行业要实现真正的线上、线下交易,唯一的办法就是解决根本问题——苗木品种规格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建立物流系统。互联网真正融入到园林行业,还需要3-5年以上的启动期。对于跨界,一个是行业内部跨界,行业和行业的跨界,包括时间、空间的跨界,还有理论转型等概念。跨界不是盲目的,还需要认清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包括未来个性化时代和合伙人时代。你要拓展,自己没有那么多资源,就要找合伙人,你也不能挂靠,因为园林绿化目前是作为其他建筑服务企业,属建筑法管理。所以企业要有自己的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以及不断提高创新管理。

中国园林网:您对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趋势有什么看法和观点?

胡优华:当前,行业的发展现状是“生存靠资质、项目靠关系、中标靠运气”,资质取消后,就要靠企业的资质与信用和实力,我们正在参与地方资信的起草,未来园林绿化行业要求更高,不再分一二三级了,行业面临重新洗牌。未来的生态园林发展讲究“跨界”与“融合”,即通过资本市场把生态园林文化艺术拓展到文化旅游、水环境、生态复绿、智能机械、智慧化、PPP等领域,实行产业化发展。企业主要在三维方向转型升级,即一维企业是传统生态园林企业实行实体重组;二维企业是创新型生态园林产业品牌化,熟懂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三维企业是掌握物联网、信息化等来引领智慧生态园林健康系统,做好平台品牌化的差异化企业。这是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我们行业未来的发展更需要规范、创新和引领。

现在行业举办的论坛活动不少,可是真正讲行业发展的却不多。国民经济系列没有园林绿化行业,工商局注册商标也没有,税务局增值税也没有,国家把我们园林绿化行业当作建筑业的其他附属,也没有相应的激励与发展政策,行业目前正遭受政策性缺失的困境。生态园林是生产健康生态产品的行业,是文化艺术产业,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绿色公共产品,是涉及多行业的全域产业。未来的行业发展,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监管与引领机制,如果机制缺乏,行业就会边缘化,这是我们行业人要广泛重视和积极呼吁的关键点。

个人简介:

胡优华,1966年生,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安徽省太湖县人,先后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园林绿化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EMBA。现任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会长,徽商全国理事会主席,安徽合肥太湖商会会长,合肥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常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工程分会理事,安徽省高尔夫协会副主席等。曾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安徽绿化奖章、全国十大徽商精英、徽商领军人物、安徽最受职业经理人欢迎的企业家、合肥十大经济人物、首届合肥青年创业奖等多项表彰。

推荐阅读:

范军科:10年,80个新品种,8个字

刘青山:三十年攻坚一行 打响“耐盐植物”品牌

“植物组团”的价值与前景

张奇志:一生痴绝处,月色满庭楼

编辑: 罗汉松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