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我对上海欣海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锡明采访的最后一个话题中谈到了园林绿化工程的“过去、现在、未来”,从他们的实际感受中,我们能看到这个行业有一些已经变了,有一些正在改变,还有一些,也许是你意想不到的。?xml:namespace>
过去到现在的“两个市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城市建设二十多年,我们这个行业也在不断的生存发展,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叫卖树,到了两千年叫绿化工程,现在叫园林景观,是个综合性项目。这个行业一直以来,随着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出现,形成了两个大市场:一个是城市开发,比方说上海,因为外来人口多了需要扩大,要规划一个新城区或者工业园区,有了新城规划就有了政府的市政配套项目,市政建设这块就叫政府项目,政府的园林工程是一个大市场。第二个就是房地产开发,像住宅、商业、养老、旅游、产业等我们统称为地产开发,有了房地产开发,那么配套的地产景观就是第二个市场。二十几年来这两个大市场是主流,各个园林企业分别在这两个市场里做自己的选择。”
市场变了
“到今天为止,我认为这个行业在转变,因为行业在洗牌,因为整个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的形势总有一天会结束,总有一天地产开发不会有这么大的需求量,它归于理性,市场需求会有一个急剧下滑的收缩空间,随着房地产开发需求的转变,未来我们整个园林市场从原来的两个大市场或分为三个大板块。”
“第一个大板块就是老项目,城市建设到后期的运营维护是永久性需要的,像公共设施、公园绿化这些总是需要维护的,再加上少量的开发。”
“第二个版块是一个新兴版块,就是家庭园艺,因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最终园林产品的需求一定是家庭园艺。一些发展早的国家,比方说我们到英国等欧洲国家去看,他们哪里还有什么城市建设?哪里还在修路、造桥、做公园?还有地产开发,国外也没有在到处盖楼的,都没有了。将来这两个市场中国也不会有,我认为三十年之后,中国的园林最终将会回归,因为我们的园林是生活的载体,变成了园艺,每家每户都需要。我今年跟着上海园林行业协会去参观了伦敦的切尔西花展,他们就是这种全民园艺,每家每户都需要这种园艺产品。那么三四十年后,中国的园林市场到哪里了呢?跟目前的英国一样,就是家庭园艺,这是最终的理性产品,我们每家每户要用的东西。”
“但是这个市场,目前是不适合我们这样的企业去对接的,因为太散了,而且还刚刚新兴,之前为什么没有家庭园艺呢?八十年代的时候为什么不搞?因为没有这个条件,我们连建设都没搞好,生活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所以前提是没有这个市场,只是后来逐步逐步有了少量的出现,往后逐步逐步就会成为主流。”
“第三个版块就是我们这些企业急着钻进去的市场,我们国家经历了三十年的农村城镇化主流形成的城市建设,将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花同样的时间去‘还债’。由于建设带来的破坏打破了平衡,我们的空气、水质、土壤、雾霾等等,我们要去做生态修复、生态工程来还债。但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来说,政府都没钱,地方企业有钱、老百姓有钱,所以现在的城市建设也好,将来的城市建设也好、生态建设也好,都是采用PPP模式,就是“以融带建”,以融资带动建设。让企业参与投资来搞建设,这是将来的必然趋势,一定会这样做,所以现在很多园林公司为了适应这种模式,连名字都改掉了,都是‘xx生态公司’,大多数都改生态了。这个市场的可操作模式跟以前不一样了,招标模式也不一样了,现在政府没钱,需要以融带建。”
“作为园林公司,如果是上市公司的话,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资募等进行融资,在市场范围内自己融资、自己施工搞建设;作为政府来说,钱没有,但是有平台、有地,项目做完之后,可能让你持有经营十五年、二十年作为回报,或者项目做完之后,哪里划块地给你再去搞开发也是一种回报模式,但是政府肯定不会再给你投钱了,政府也拿不出那么多钱。”
“像我们这种民营企业,没有上市,没有这种资本运营能力的话,就需要中间又有一个融资平台,跟银行融资,然后政府拿土地来担保,融到钱我们再去搞建设。通过这种模式,现在这种一个亿、两个亿、二十个亿的工程,一个企业都可以单独吃掉,以前都是分几年、分阶段干、分专业、分标段等拆分开来去做,现在都不用分了。这是我们园林公司接下来要去对接的主流市场。”
园林公司要从根本上转型
“像我们做房地产的,做四五个亿已经很饱和了,‘天花板’绝对超不过十个亿,如果要突破这个产值,就一定要做政府‘以融带建’的PPP项目,政府项目就是整合资源,像我们这种企业必须寻求转型,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
“我认为,园林公司的转型第一个从战术转型的可操作层面去理解;第二个就是战略转型,从根本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转型,就是把专业团队跟资本相结合,有直接的融资能力,即股权融资,那就是转型成功,有了这种融资能力就能做几个亿、几十个亿的工程项目,否则就对接不上。所以,我认为企业转型就是企业结构的转型,股权的架构转型,这是最根本的。当一个企业足够大的时候,企业的老板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如果这个企业的老板还是一个人的话,这个企业就是没转,做不大,或者说在这个阶段里做不大。你要做大的话一定是吸引别人,把别人的资源带进来。”
在“价格”和“价值”中选择
“我觉得不管将来是跟政府做也好,跟民营企业做也好,我认为我们的产品在中国来说是对价格敏感,对价值不敏感,就目前来说,一般是低价中标原则或者是合理低价中标,如果你是高价中标,你得给老板或者领导解析,为什么要这家单位,要有一个上得了桌面的解析,那也是可以考虑的。”
“在这种大环境下,产品要有利润,企业要想上一个台阶那就很困难,什么时候你的产品真的能赚钱呢?就是你的产品真正具有溢价能力,这个产品只注重价值,不注重价格,什么产品不注重价格?比方说瑞士手表,它卖三十几万、七十几万、一百多万,它的零部件真的有这么贵吗?用什么做的?它主要是这个品牌贵,因为这个品牌有这么长的历史,他有的故事你没有,它有的基因你没有,所以它就卖这么贵,不打折。其他还有像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服装、包包、德国的汽车都是这样,因为用这种产品的人追求的是这种东西的价值感,她用这种东西就觉得自己是这方面的人群,体现这种身份。”
中国园林应该走向国际市场
“引申了这么多,联系到中国的园林也是一样的。中国园林在全球国际地位上永远排第一,没有一个国家的园林是排在中国前面的,虽然我们在日本、意大利、新加坡这些国家感觉他们的园林景观做的比中国好,我说中国园林这么牛,为什么现在被人家反超呢?因为中国人把这个宝贝埋在地下一百年,现在刚刚开始挖起来,正在擦灰尘。”
“自从八国联军打进来后,我们经历了民国、抗战、解放战争,一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房地产开发对配套景观有了要求,我们才逐步对这个产品关注起来。几十年前谁会关注园林景观?房子盖不起、道路修不起的时候没钱玩,园林也是奢侈品,有钱才能玩。既然是奢侈品,首先关注的是它基因纯不纯正,如果基因不纯正,那么这个产品永远没有发展的前途,这是有文化导入的,中国园林就是文化导入。”
“我们中国正处于建设当中,所以是对价格敏感,对价值不敏感。如果到了国际社会,比方到了中东迪拜,我去年去了这个地方,迪拜这种城市就是沙漠化城市,他们最奢侈的消费就是园林,一棵树一年的维护成本是三千美金,因为他们的水比油贵,水都是海水淡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到迪拜想看哪家有钱就看哪家门口有没有树,树多的肯定是老板,门口有大片草坪那就是皇宫,一般人家是种不起树的。在这种环境之下,他还对价格敏感吗?人家有的是money。我们要找到这样一块市场,对我们中国园林的产品价值敏感,我说便宜点他就不要,就像LV包一样,就是这个意思,本小利大,到那时候整个企业发展得有多快,这就是我们说的国际化。”
“当然这里还有很多的困难,比方说在伦敦、巴黎、迪拜这种地方建一些地标性建筑,由我们中国人去设计、施工,别人才觉得这个东西有价值,到那个时候,当然是中国的整个国情、国力在国际上被人尊重、被人认可,我们的产品才卖的出去,这就是我们习老大说的‘中国梦’。别人把他们好的东西卖到中国来赚咱们的钱,我们好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拿去赚别人的钱?哪里有钱我们就去哪里,他们消费的起我们就去,我们要选择去有钱的地方。”
总结:
园林企业需适应PPP模式,这个改变你发现了吗?园林绿化的终端市场是家庭园艺,这个未来你想到了吗?中国园林在国际上是一种奢侈品,你有因此感到自豪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立刻适应以及未来会面对的市场。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想发表不同的看法,请关注作者,来稿或者共同交流。
推荐阅读:
园林行业的大佬肯定是有强大团队实力的企业
聪明和傻瓜 芝麻和西瓜
最艰难困苦的时候 坚韧来自责任和感恩
沈锡明:从六万到四亿 飞越启于每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