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幸福始于34年前那个绿色起点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施佳丽  2018-7-17 14:08:14

沿着百里林带走进赤峰市敖汉旗,仿佛坠身于绿色的海洋,远山含黛,近壑拥绿,林荫夹道,荒沙织锦。很快,一个村子出现在记者眼前,林网怀抱着滚滚草海,农牧民家门口堆着围墙似的树根劈柴,小院里种着几垄蔬菜……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个村叫双井村。在黄羊洼镇乃至敖汉旗,双井村非常出名。“我们村种树种出名气来了,还获得过‘全国绿化千佳村’呢。”村民宣长军一脸自豪地说。仔细打听,才知道眼前说话的老汉不简单。“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那个时候他是生产队长,双井村的树就是他带头造的!”黄羊洼镇副镇长徐卫平说。

宣长军今年73岁。据他回忆,1978年,国家提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时,正是沙害肆虐之际。“天降二指雨,沟起一丈洪,一点也不夸张。一场大风就能把沙丘往前推进10多米,早上开门发现羊都顺着沙丘上房顶了。种地别指望有多少收成,就是‘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 ’。”宣长军坦言,当时再不治沙,大家都不知道以后怎么生存了。

可是种树治沙是要钱的。即使国家给补贴价,一颗杨树苗也要5分钱、榆树苗3分钱,还有开沟、雇人工的费用。村民们手头没钱,谁会愿意栽树呢?“1984年,政府出台‘谁造谁有’的造林政策,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宣长军对此记忆犹新。

贷款、卖牛,少数人开始跟着宣长军在房前屋后栽树。“那些年雨水好,头一年种下的基本都活了,我一口气连着种了3年,种了400多亩。大家看到我们第一年种成了,也都加入进来了。三四年时间,我们村就全种上树了!”在一片榆树和杨树混合的林子里,宣长军比划着告诉大家,“这里的树已经更新过一批了,等它们长到胳膊这么粗、一房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旗林业局提交申请,把树伐倒了卖钱,收益是我们自己的。”

数十年的积累,让宣长军家林木收入达到几十万元。同村村民单凤斌更是把林地当成家产,以家庭股份制形式平均分给了6个儿子。“我那会儿刚成家,家里就给分了树,也就一直管护着它们。”单凤斌的儿子单希忠还是个护林员,他越来越懂得前辈嘴边的“三分造,七分管”的分量。

1999年,一场大旱之后,杨树开始大面积枯死,这让大家急坏了。“想过给他们浇水,可是太旱了,眼睁睁看着枯死好多。”宣长军心痛地告诉记者,现在的林地好几片已经退化得只剩下外面一圈树了,里面全是枯死的树。也坐在一起讨论过很多方法,最终大家认为,树种肯定要替换掉。那种什么呢?

宣长军的儿子宣晓春提议种文冠果树。“文冠果树具有抗寒、抗旱和抗盐碱的能力,比较适合退化林地。我还去看了旗里的文冠果基地,苗木和销路都打探清楚了。明年一开春,我们就开始种!”

宣晓春11岁跟着父亲种树,后来又带着乡亲们一起参加退耕还林改造项目。种树这件事儿在父子俩看来,就是一辈子要坚持做的事儿。“多亏种的这些树,固住了沙,要不然我们还过着被沙子撵着跑的日子,现在的好日子更是想也不敢想。”宣长军感慨,就是34年前的那一个绿色起点,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

如今,双井村村民40%的收入来源于林地,植被覆盖度达到了60%以上。在浓浓绿意中,他们的幸福生活正在绽放。

推荐阅读:

宋二华:从创业之星到扶贫之星

河北定州:小树苗“种”出大产业

黄剑:想一直当花农 让虎丘“三花”永葆芬芳

河南桐柏:“红叶杨”红了山 富了民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