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把山当田耕把林当粮种 京山林改掀造林热潮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熊家余 甘勇 涂定卓  2006-11-10 10:25:32

    11月上旬,京山县新市镇汪拐村农民贾艳池忙着联系购买杨树苗。在去年造林120亩的基础上,他计划今年再改造80亩杂灌林地,全部种上速生杨树。“往年是‘树赶人’,现在是‘人赶树’,家家都争山造林、争苗造林。”汪拐村党支部书记张中先说。

    这种变化源于汪拐村去年实行的集体林权改革。去年初,在县林业局指导下,该村启动集体林权改革,把由集体经营的1.3万亩山林分给各家各户,经营权30年不变。如今,全村100户家家都有山林,少的四五十亩,多的200多亩。

    新机制激活群众造林的热情。张中先说,过去是种集体林,村里要下任务,催上好几遍农民才肯背锄头上山,随便挖几个坑把树苗一埋了事。如今,种多种少都是自家的,不少农民将低产的杂灌林改造成速生丰产林,10年之后一亩林地可收入4000多元,栽种银杏等经济树种收益则更高。去冬今春,全村造林1200多亩,创下了多年来的造林纪录。

    分山到户后,农民精耕细作,“把山当田耕,把林当粮种”。贾艳池为了在120多亩地里栽活6000多棵杨树,前前后后用了1万多株树苗。“多栽活一棵树,就等于多赚100块钱呢。”他给记者算账说。

    京山县林业局局长汪长江介绍说,2002年,京山启动了以确权、流转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林权改革。截至目前,全县409个村中,已完成林权改革的村约364个。近三年来,京山县每年造林约7万亩,其中,群众自发造林面积超过3万亩,森林火灾、盗采盗伐等现象则大为减少。

    jiedu京山林权改革激活生产力解读 

    2002年以来,一场以明晰林权为核心、规范林权流转为内容的集体林权改革在京山县展开。记者近日就改革对发展林业的影响赴京山调查。“集体林”成了“无主林”京山林业用地面积248万多亩。其中国有林14万多亩,不到6%;集体林地234.3万亩,占94.5%。

    然而,京山县林业局局长汪长江算了一笔账:国有虎爪山林场5.4万亩林地,活木蓄积总量达42万立方米,亩均7.78立方米。234.3万亩集体林地的蓄积量只有300万立方米左右,亩均只有1立方米多一点。

    几乎一样的气候、土壤、地质条件,为什么集体林远远“长不赢”国有林?汪长江说,关键是差在造林、护林上。

    汪长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边远村发生森林火灾,汪长江带着消防队赶到火场附近时,很多农民不仅不上山救火,还在旁边看热闹。请他们带路去火场,有人摇头不干:“集体林子随它烧,我要做事走不开。”

    汪长江说,京山这些年来植树面积并不少,总数加起来能把京山绿化两遍。由于造的是“集体林”,与群众收益缺乏直接联系,村干部也不愿为管护集体林得罪人,因此林木存活率低,很多“集体林”变成了“无主林”。“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汪长江说,这就是集体林遭遇的尴尬。三阳镇的“卖树”实验三阳镇是京山典型的山区镇,人均耕地8分,林地8亩。但这里山土少石多养不活人,山岭一年到头都是秃着头。

    1991年,三阳镇一些村组自发地“卖树”。村组以一株树1年1元钱的价格,把原本无人管理的板栗树承包给农民经营。农民有了自主经营权,精耕细作,收入提高,村集体也有一笔固定收益。随后,越来越多的村集体开始将林木甚至林地的经营权流转出去,农民造林和管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991年,三阳镇的板栗树只有1万亩,如今达到11万亩,产量超过5000吨,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在三阳经验的启发下,2002年,京山开始进行集体林权流转,并探索出林地流转的多种模式。

    在林多地少的山区,村民代表大会对集体的山林划块定级定价,公开竞价拍卖给农户,保证每户都有一块林地。首创这种模式的杨集镇,将30多万亩林地流转给了农户。

    在地处丘陵地带的坪坝镇,政府组织劳力平整2万多亩荒山荒地,低价卖给农民限期造林,被称为坪坝宜林地流转模式。

    罗店镇地处平原,通过吸引民营业主投资,将3万多亩林地拍卖经营,限期造林。这被称为罗店模式。

    此外,国有林场也走出林场办林业。通过合作、租赁、托管等形式,虎爪山、观音岩等国有林场扩大经营面积12万多亩。

    从1株1元钱的板栗树到数以万亩计的林地,集体林地正在“还权于民”,林权改革在充满群众创造性的探索中悄然破题。汪拐村的变化120多亩向阳坡地上,清一色的速生杨树排列得整整齐齐,硕大的绿叶在山风中摇曳。两人高的杨树间隙里,还夹杂着枯黄的玉米秸秆,而玉米早已收获,在房前屋后堆成了金黄的垛子。

    这是京山县新市镇汪拐村农民贾艳池家去年分到的一片山地。而去年,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灌木遍地的杂灌林。

    变化源自分山。去年,汪拐村把全村1.3万亩集体林地划成200多块,向本村农民出让30年经营权。到户后,没有出现农民肆意砍伐林木的现象,而以往常常发生的盗采盗伐事件则大为减少。

    长期缺乏投入的集体林,到农民手里也变了样。去冬今春,汪拐村1200多亩杂灌林由农民投资改造,种上了速生杨树或者银杏等经济树种。“杨树10年一个轮伐期,一亩林地纯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全村要出一批十万富翁、百万富翁了。”张中先笑着说。

    汪拐村只是京山县集体林权改革的一个缩影。如今,京山县有各级各类林场749个,总经营面积48.5万亩,全县有1万多户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近30万亩。

    也有村民反映说,林业生产周期长,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改造更多的低产林地,如果能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用“死山”贷来“活钱”就好了。

    汪长江也认为,京山林改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还有许多配套措施需要完善。如何建立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如何进行林业资源价值评估?如何约束林木采伐行为、防止大批集中采伐破坏生态环境?一大串问号还摆在面前。

编辑: 红豆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