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云南崛起第二“春城” 思茅市林业生态建设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赵晓展  2006-12-14 10:35:17

    走进云南省思茅市翠云区,人们第一感觉就是惊诧于它的绿。

  小城不大,作为思茅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思茅市唯一的城区,区内稀有的原始森林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山清水秀。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0.82%,高于全国13.93%和云南全省44.9%的水平,也高出全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

    这里年均气温17.9°C,年均降雨量1524.4毫米,无霜期318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和,境内江河交错,林海葱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画面,翠云因此也被誉为云南的“第二春城”。

  创造和谐生态环境

  今年5月,正是火红的石榴花开时节,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专程来到思茅市翠云区视察。他健步登上云盘山万亩茶园,同茶农一道采茶,向茶农问寒问暖。“绿海明珠”翠云的秀美山川,那万山皆绿、万水皆清、万茶皆香、万家皆春的和谐画面,给总书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翠云”因四周群山葱郁,山间白云缭绕而得名。林业资源是翠云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从2000年到2005年,全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0.53万亩,封山育林11.04万亩,义务植树近200万余株,保存率、成活率都全部达到85%以上。

  区里20年前的44万亩荒山,现在经过科学规划变成了“金山银山”,先后安置了云南省委、省政府从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移民1.5万余人。

  李富林,翠云区委副书记,在谈到当地林业发展思路时这样表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同步,发展与保护并进。“山上管死,山下放活,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十六字方针,成为翠云建设和谐社会、探索林业生态发展的铁律。

  1998年以来,翠云区人工造林已达49万余亩,工程化造林33万余亩,近年来造林以每年6万亩以上的规模增长。

  森林物种资源是林业的命根子,是生物多样性的源泉库,物种资源一旦丢失,就再无法复原。在翠云区,经国家立项的570亩野生稻保护区,菜阳河、糯扎渡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翠云、也为全国乃至世界保留了一部珍贵的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版本。有专家因此称,翠云区的林业生态系统像一本厚重的大自然百科全书,它的每一页都是一个真实而又神秘的故事。

  “翠云模式”破解保护发展矛盾

  保护与发展从来都会是一对矛盾,翠云人对绿色的认识,也有过曲折。

  林业生态不能有任何破坏,但林农同时又要脱贫、要致富,怎么办?翠云人懂得,林业资源是翠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希望,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2003年起,翠云区委、区政府把保护与开发这一对矛盾,放到“国家现代林业开发试验区”这一大环境中,用“改革”和“管理”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来指导工作。

  翠云区从理顺产权利益关系入手,建立令人耳目一新的“股份制林场”,走“公司+农户+林木林地”的林权改革之路;林农以林地作价入股,投资者以现金方式入股进入林场经营。林场在遵循分类经营管理和限额采伐等政策的前提下,依法开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这种在国家现代林业开发试验区试验中催生的“股份制林场”,被誉为林权改革中的“翠云模式”。

  今年37岁的林农王春,就是这一新模式的受益者。

  王春22岁就在林业局下属企业打零工,工作就是伐木,一年下来收入也不过2000多元。2003年,他开始放下伐木工具,承包了南屏镇曼连村帮福山4000多亩荒山,并以股份制方式租下2000多亩林地,通过种植当地特有的优良经济林木思茅松,和其它林产业、茶叶、药材等,如今的王春见到记者时,已经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王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再有三五年的时间,他这6000亩林地每年的净收入就达十七八万元。

  而湖南人周佑生的收益就更可观了。这位天昌生物药业公司的负责人,3年前关停了自己的小矿产,投入2000多万元租下依象镇大寨村大草地合作社约800多亩低产林地,在林地间种植铁皮石斛。周佑生心里有一笔清楚账:每亩铁皮石斛的种植成本6万元,但一次种植基本上一劳永逸,当年就开始有回报,而石斛成品每公斤最高价达1.6万元。

  现在,到周佑生这里收购铁皮石斛的络绎不绝,周佑生唯一苦恼的,是自己种的药材远远不能满足收购者的需求。现在他又租下了旁边1200多亩林地扩大种植面积,“到那时,自己一年的产值就能达到3000万元。”

  周佑生的林地,也带动着周围林农的脱贫致富。以前这片山是低产林地,每亩收益也就200多元,现在通过租给周佑生种植药材,每亩收益已经上升到2000多元,林农同时还可以通过在山上打工,而获得相应的劳务收入。

  如今,翠云全区农民收入的60%来自于林业产业,真正尝到了“靠山、养山、吃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的甜头。

  科技增效推动产业升级

  发展经济永远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翠云人没有忘记这一点。

  实践中,他们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国有林与集体林置换的方式,把城区周围1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集体林置换为国有林,并把这178平方公里范围界定为区级生态防护林,有效保护了城区周围的生态环境。

  但林业要发展,单纯靠保护是不够的。翠云区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方向,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加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和特色经济林。他们积极发展森林食品、森林花卉、森林药材、竹产业和森林旅游,构建林产品交易电子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规范、搞活林产品交易市场;加大林业科技投入,逐步实现科技兴林。

  过去,翠云区由于存在大面积的低产用材林,密度低,每亩的蓄积数量最多不过十几棵。现在,通过科学改造,改种优良经济林木思茅松,不仅每亩可种植一百多棵,而且在管护期内就可以通过间伐获取小料,产量和收益都大幅上升。

  思茅松、西南桦等是当地林木发展的支柱物种,今年,他们在全国率先选择优良思茅松、西南桦种籽送入太空,进行太空育种实验。

  依靠科技,如今的翠云,已经改变了原来单一出售松香、松节油的林产品初级加工方式,建立了一条通过GMP认证的200吨/年的冰片生产线及α、β派稀等林化深加工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

  翠云区林农祖辈都有烧柴的习惯,传统的农家“老虎灶”吞噬了大量的林业资源,翠云区委、区政府通过多方努力,大力实施沼气池建设和农村节柴改灶工作。目前全区建沼气池累计达1.5万口,是云南目前建池率最高的县(区)。同时,他们引进桔秆气化技术,改变了原来农民大量砍伐薪材的生活习惯,既有效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又有力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翠云从森林中走来,翠云也终将回到森林中去,与美丽的森林“绿色家园”一路相伴,翠云人用勤劳的双手,正迎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

编辑: 红豆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