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访吉林市浪木艺术家孙玉海、孙宏父子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苏红玫  2005-11-25 9:47:47


    孙玉海、孙宏父子是吉林市浪木艺术家。他们参与制作的《长白情》等作品分别在香港、澳门回归的时候,成为吉林省送给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礼物。

    我对浪木原本不了解,结识吉林市浪木艺术家孙玉海父子缘于一次偶遇。与孙氏父子的闲谈,使我对这种似像非像的天趣艺术有了点滴参悟。

    记者:我很好奇孙玉海老先生当初是怎么走进浪木艺术的。

    孙玉海:“1981年,我跟单位去松花湖野游时,在湖边拾到了浪木。浪木的韵律之美,肌理的变化无穷深深吸引了我。当时我在吉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搞工艺品出口的研究。研究浪木只是我的业余爱好,1985年之后的十年间,我还是主要搞城市雕塑:就是那种用钢筋水泥制成的街头小品、园林小景等。但是我总觉得这种雕塑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往往要综合这个单位、那个领导的意图,有很多时候,你无法体现自己的创作想法。最终我认识到那不是真正的艺术,不是自己的创作。这时我想到了浪木。浪木是松花湖形成时,淹没于水底又经过几十年水浸浪打而成的树的残段,这种材质呈现的天然神韵是人工手段无法雕凿、无可复制的。它可以给人充分想像、自我发挥的空间。”

    记者:我认为人追求哪种艺术门类,其目的都是要在其中宣泄自我、展示自我、倾听最真。浪木对于孙老来说除了艺术实践外,是否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呢?

    孙玉海:“浪木七分天然、三分打磨,以天成为主、再经过人思维的再创作,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天趣艺术。每一件作品都是惟一的,是最能反映自然与思想之真实的。”

    记者:吉林市浪木协会有300多名会员,能批量创作的不过20余家,孙氏作品总量超过5000件,当是其中的大家。把浪木艺术从把玩到变为产业,您的目的是市场吗?

    孙玉海:“把浪木变为一个产业,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才会有更多的受众,而接受的人多了,艺术家的生命也就延长了。制作一件浪木作品,要经过清理泥土和树皮、抛光等很多工序,我们把一些简单重复劳作交给工人,自己则专心进行构思创作,演绎点睛之笔,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现在孙氏天然奇木艺术馆进驻了长春的青怡坊。在北京,我们开了‘好根堂’。在网上,我们的作品也很有点击率。”

    记者:我想如果您想让自己的根雕作品在市场上很畅销,你完全可以走迎合大众需求的路线;但如果你坚守天然天趣、坚持作品的惟一性,那只怕想靠这行赚钱就太难了。

    孙玉海:“对艺术的执着是不能改变的。徐悲鸿先生有一句话:‘独自偏见,一意孤行’。我们奉此为座右铭。”

    孙宏:“我们收获的利益不多,收获最多的是朋友,是艺术给我们搭的桥。在创作中展现本真的自我是一种享受,而能在市面上遇到知音更是乐趣。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等待知音。我们创作的5000多件作品,现在只有500件了,都是知音来找的我们,每卖一件东西,心里都有种失落感。”

    记者:因为那也是你们的惟一吧?

    孙玉海:“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作品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浪木那经过漫长风雨雕凿出的形态,不是人能想像出来的。据说当年松花湖形成前,很多笔直的树都被伐走了,那些长得歪瓜劣枣的树木被弃置湖底,任其自然腐烂。经过数十年,该烂的都烂掉了,烂不掉的就成了精华,成了艺术的荒坯。能寻到这样的荒坯本身就是一件趣事。”

    记者:你有与这些荒坯的奇遇吗?

    孙宏:“有一次,我到一个木材加工厂去看朋友,经过木材加工车间,我看到了一个被工人锯下来的树包,那个树包长得极像一个老龟,有头有尾的,我顺手把它从废料堆里拎了出来放到了一旁。见到朋友,我就跟他要这块材料。可等我们出来找时,那料却不见了。工人说已扔车上要拉出去当烧材了。我们赶紧到车上去翻,再晚一点这个宝贝就要化为灰了。回家我一查这个‘老龟’的年轮,已有86年。那年轮的图案就像一个人在跳舞,后来这个‘龟’加工后被一个香港商人收藏了。”

    孙玉海:“能碰到一块好料,那真是缘份啊。孙宏有一次在松花湖的枯水期租了一条船去湖岔子里采料,走了好多天。没吃的了,就在岸边的屯子里买了个面包,结果面包变质了,害得他胃穿孔,差点没把小命搭上。”

    记者:您二位觉得走进浪木艺术,实现了自我吗?

    孙玉海:“在天津书法节上,著名作家冯骥才看了我们的浪木后十分喜欢。他先后两次为孙氏天然奇木艺术题词‘天工造奇物,妙手入神思’、‘天地奇思’”

    与孙氏共品浪木,记者似有所悟。

    孙玉海:“原来搞雕塑时拿什么东西都当料,精雕细刻。搞了浪木后,就懂得了:什么东西,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人的思维再妙也无法超越自然的神思。对于天赐自然,我们还是少动刀、少改变为妙。”

    “浪木往往给人一种缺陷美。每一件作品成形之后,你总会觉得如果原先做另一种改进可能更好,但这时候你又不能动了。”

    “对于同一件浪木,一个人经历不同,他的欣赏角度就不同、理解就不同。浪木不限制你的遐想、任你自由品味,这本身就体现了艺术的包容性和深邃内涵。”

    顺其自然、缺陷也是一种美,凡事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劣到极处也许就是优到极处———浪木如此,人与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编辑: 木瓜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