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朱胜萱:我们做的不是风景 是风景背后的生活

来源:第一景观网  作者:李雪松  

朱胜萱:我们做的不是风景 是风景背后的生活

个人简介:

东方园林东联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董事;休闲乡村专委会副秘书长;城乡互动研究中心(上海)主任;上海世博园区景观工程总顾问。

主要事迹:

记者:景观行业发展了十几年,东联设计了许多项目,您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个或哪几个?

朱胜萱:从景观的定义而言,我们公司的项目不能说满意吧,是比较重要的,在行业里比较有话语权的,一个肯定是世博的项目。世博公园没有给人们留下太深的印象,没有像主流一样拍出很好的照片。对我们而言,世博公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很好地协调了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供需关系,解决了很多标志性的问题,是现有公园里使用最多生态技术的公园。比如垃圾土的回收使用,所有建筑垃圾在当地拆迁完都没有运走,而是进行分类、分解,做了很多地形和覆盖。比如道路都是全透水的,在全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用塑木进行铺地。后来,我和那个送塑木的材料商开玩笑,我们给了你们一个新的行业机会。由于世博公园的第一个使用,所有世博会的高架步道和平台都在用,后来整个材料行业迅速地展开。

世博公园的定位是对的,我们没有做一个很酷的景观,但是做了一个引领这个行业发生改变的景观。比如水务,整个黄浦江边上,唯独世博公园能够让防汛墙隐藏,但这些细节不会在景观上让人们感受那么强烈。我们不会做让人觉得很酷、很显眼、很标志性的景观,但是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大家都不知道它能够超负荷承载场地疏散的能力,世博会如果突发踩踏等事件,公园是做好了最强的疏散和场地面积的。这个项目应该是奠定了我们公司做项目的基本核心价值观,会用技术解决很多问题,而不是纯美学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是我们正在尝试的一个新的立体绿化项目,虹桥八号地块。现在的城市都在往高处发展,上海也一直在鼓励做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虹桥八号地块是虹桥商务区的第一个建成项目,今年6月会实施完成。这是一个绿色三星街区,它很复杂,高高低低有几十个屋面,有大有小,标高复杂,建筑复杂,不停在变。它代表的是一种趋势。未来,城市里不太可能会建大量的公园绿地,但是大量的城市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做的是屋面绿化、立体绿化、地下室绿化。城市发展到一定时候就会有机会慢慢去孵化它们。

第三个是我们进入东方的成都项目,因为设计施工一体化蛮有挑战性。这些项目都很快速,我们会在一年之内,甚至三个月完成一个项目。但那肯定是一个五个亿、六个亿的投资项目。面对这种项目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不一般的设计手法,我们能做的就是现场设计,和施工工人一同完成建设。在成都,我们二十个设计师从现场踏勘那天开始驻场直到施工完成,就像以前古代造园。

这个项目是一个水利工程,它有二十米的河道,河道两边长满了高大的乔木,而水位要拓宽,变成四十米。按照传统的做法,水利做完,做地形测量,上千棵原生态的乔木就都没有了。由于当地业主对我们还是很认可的,我就说:“如果你赋予我权力,现场所有水务工程由我来现场控制”。我们二十几个设计师做的不是景观,而是水务河道。我们告诉施工方:“线到这里,水到这里,那里偏过去做四十米,然后偏过来,偏过去四十米的水在中间流导……”这里有很多技术性的东西。我跟设计师说:“我们就要像中国古代造园的方法,你就变成一个堆石头的匠人,你就变成一个做地形的匠人”,然后每个人发一个喇叭,因为工地要喊话,每个人发一个激光笔,激光笔是可以穿越几十米的,指挥工人施工,就这样工作的。

这也是通过大概一年多,才摸索到的。曾经出现了很多次,现场条件很美,出图的时候推土机一上什么都没了。现在,驻场的设计师学会了开挖机,能够自己下去做土方。土方工程很复杂,和工人沟通,他也许并不清楚,设计师就自己来示范。我们的设计师可以转型做现场艺术总监。现场艺术总监就是指挥现场造园,苗木里虽然规定了我要棵香樟,树的分叉点、密度、高度等都会不一样,等种植出来发现不是你要的。所以,我们必须改变工作方法。一种就是把工人培养成有艺术修养的匠人,一种就是把有艺术修养的设计师培养成能动手的工人。只有这两种反向培养模式才能应对东方快速施工和建设的过程。

以上三个标志性的项目分别代表了东联在景观探索上所做的转型和体制改变。

记者:东联团队呈现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您前面谈及了一些团队合作方面的内容,能否进一步谈谈东联团队是怎样合作的?

朱胜萱:东联是个多元化的团队,分为东联英蓓、东联尼塔、ATB东方、东联文创,还有新农业的研发团队。东联(上海)创意设计发展有限公司,里面没有带行业,如果只把自己局限在景观里,是永远做不出好作品来的。公园里没有漂亮的建筑,是因为没有建筑团队。哪个建筑师愿意给你配一个两百平米的厕所?建筑师都要做“高大上”的建筑,怎么可能会给你配一个小建筑。但是,景观里的建筑又是最重要的,比如艺术馆、服务建筑、入口大门。在构建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建筑团队,然而很多建筑师又是不适合的,因为他们的理想就是做超高层,没有想到要做美的、生态的、与环境融合的建筑。中国甚至没有这样一家事务所致力于做这样的建筑。

文创是需要有创意的,这种创意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有,执行团队再逐渐围绕它做。对目前的设计师不能要求太多,只有分工合作,请一批能做文创的人来,每天诗词歌赋、读书谈史,协同工作的时候,大家互相聊天,最后形成一个东西,这就是多元化的配合。不同类型的人放在一起,工作上就会有很多磨合。如何管理这个团队?第一是制度管理,最重要的是公司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还有就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价值观、设计的哲学观,这方面统一了就不用协调了,团队最终会走到一起。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景观行业里的媒体?它有着怎样的影响力?而对于我们第一景观网和《景观实录》杂志,您有什么想法,或者建议?

朱胜萱:景观行业是从农林板块分出来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设计师到现在的领导,包括行业,都还没有到达一定的高度,所以媒体也是一样。只有几本园林杂志。这些年,由于房地产的繁荣,市政工程大量兴起,也给景观一个机会,大家才会正视它。它也好不容易成为一级学科没两年。媒体现在还是没有方向的,几乎所有的景观媒体没有一个主导,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和声音,就是简单地介绍一些“好”的国外项目,但是对好的项目是哪些项目,应该选择哪些项目介绍进中国,大家也不清楚。

我对媒体的建议,就纸媒而言,应该传递景观行业正确的价值观和看法。如果一开始就普及很多项目,没有用。应该先做教育,但不一定是说教式的理论教育,应该让大家对景观行业有正确的认知,慢慢才去普及。除非你对的是专业类的,最简单的就是介绍项目,如果是杂志的话,很难做到全专业性的普及。这必须奠定一个非常长的时间线,十年或者二十年。

就网络媒体而言,目前几个主流网络媒体只选择他们价值观的东西,几乎媒体刊登的好的景观都是一样的,都是唯美的、精致的,或者带一点技术含量的,但很多人文精神的没有。未来网络媒体对景观的走向应该更加包容。

记者:您平时有哪些爱好?

朱胜萱:我喜欢普通人的生活,逛花鸟市场,养各种小动物,喜欢喝茶,相比较其他设计师更普通和生活化一些。喜欢各种不值钱的小石头。最近更关注新农业,关注中国乡村。

推荐阅读:

叶翀岭:用设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陈跃中:宏观布局中的可持续景观设计

杨铁顺:从“小花农”到花卉界的“排头军”

张永利:统一谋划 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屏障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