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政府官员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政府官员 >> 正文

专访浙江省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

来源:中国园林网  

专访浙江省奉化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

个人简介:

人物介绍:傅企平,1948年出生,浙江奉化人,滕头村党委书记,曾担任滕头村党委副书记十七年,个人主张建设立体、生态农业,并致力与保护滕头村的生态环境,带领村民走上生态致富之路而受到外界关注。

主要事迹:



    这是村里的一项传统表演项目——笨猪赛跑,农村里常见的家畜、家禽在滕头村却成了一个个表演项目。每隔一段时间,村里还举办一场被村民们称为“乡村嘉年华”的活动,在这里除了能够体会乡村生活之外,还可以在滕头村感受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

    傅企平:这里是婚庆园。

    记者:字写在瓜上?

    傅企平:对自己写上去。

    记者:南瓜长大以后他就可以摘走。

    傅企平:对摘走,你看这个就写着,是什么时候写的都有时间,这个里面可以拜堂。

    记者:干什么?

    傅企平:结婚,拜堂的。

    如今到滕头村举办一场生态民俗婚礼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来自周边城市里的年轻人的选择,在网络上搜索这个普通的小乡村,有近10万条的相关信息。其中有近万条是关于滕头村的游记,很多来过滕头村的游客把它称为“世外桃源”。那么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以前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

    老书记:老婆娶不进来。都是泥草屋。

    15年改土造田拔掉穷根,却成为一个尴尬的先进村。

    傅企平:外面是很火红的,里面是穷的。

    今年82岁的傅嘉良在滕头村当了三十年的村支书,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滕头村的建设,对于40年前的滕头村傅嘉良记忆犹新。

    记者:当时村里是什么情况?

    老书记:村里很穷很穷。

    记者:怎么个穷法?

    老书记:老婆娶不进来,都是泥草屋,老百姓住的是泥屋、草屋、小屋。我们这个地方地势很低,十田九荒。一场大雨下了就淹了,旱的时候被晒死,雨的时候被淹死。

    傅企平:我们过去也有些民谣的。

    记者:什么民谣?

    傅企平:叫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女不嫁滕头村。

    记者:当时的人均收入有多少?

    傅企平:一年做到头,没有几十块钱,就是靠几亩土地。大水一发,一涝以后,粮食被水淹了以后,就基本上没什么收入了。

    在全国兴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滕头村开始改土造田,很快滕头村成为了省里甚至全国的“学大寨”先进村。这种先进也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周边村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滕头村村民渴望致富的愿望也越发强烈。但是“学大寨”的先进荣誉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更加富裕的生活,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它却成了村民致富的包袱。

    傅企平:后来农业稳定了,但是工业没上去,那个时候咱们是农业大寨的先进单位,不能搞资本主义,养一只鸡是社会主义,你养三只就是资本主义,这个资本主义尾巴要割掉的,你不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了,所以那个时候滕头村也是先进单位。外面是很红的,里面是很空的。

    记者:怎么讲?

    傅企平:外面是看上很火红的,里面实际上很穷的。

    当时土地已经分产到户,种什么,怎么种由村民决定。很多地方村民觉得种地不划算,有的干脆种一季荒一季,或者直接就把土地荒着。作为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让土地闲置、荒掉实在是件说不过去的事情,但是如何解决这些土地和因土地赋闲的村民,老书记傅嘉良考虑把分到户的土地再集中起来,这在当时无疑是个风险之举。

    傅企平:搞农业、搞粮食,没有钱可赚的,大家都土地都荒掉了,那不行,我们看着土地心疼的。那么就把土地集中起来,集中起来开始三户,我也搞了一户,老书记当时就说企平呀你也去搞一户。这个土地荒掉不行了。当时粮食价格很低。

    记者:那挣不到钱还合起来种地,种那么多粮食怎么考虑呢?

    傅企平:当时村里头有补贴的,村里补一点。

    记者:村里为什么要补呢?什么考虑呢为什么要给补贴?

    傅企平:因为粮食国家很重视,你不能荒地。

    记者:那与滕头村有什么关系?

    傅企平:滕头村是农业学大战的先进单位啊,土地荒了以后,上级领导要抓你的。

    记者:村民的思想通吗?这个地又和起来。

    傅企平:土地没有人种啊?

编辑: 夏腊梅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